10月10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白皮書。今年,是我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在十年的“一帶一路”建設中,還有哪些成果和變化?未來,相關的合作和建設,又如何更加深化?
《新聞1+1》邀請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萬喆,共同關注:“一帶一路”,成果與未來!
“一帶一路”十年,不斷擴大的朋友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朋友圈”一直在不斷擴大。截至目前,中國已經與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耙粠б宦贰苯ㄔO十年間,還有哪些成果和影響?
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吸引力在哪兒?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 萬喆:“一帶一路”的吸引力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非常的開放、包容、平等,因此它就為倡議的吸引力提供了更高的容納度。目前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在國際上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饋和回響,跟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東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議程》、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實際上都有了很好的對接,在全球形成了更高層級的共識和更好的合力。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公共服務平臺,政府服務在里面要起到很好的協調和助力作用,但還是堅持市場的主力是市場經營的主體,比如說像企業等等。市場化的主力給“一帶一路”帶來了更好的韌性和可持續性。咱們的服務是盡力而為,但是對于市場經營主體要求它量力而行。在擔負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要實現經濟效益。
對于“一帶一路”倡議要求,是一個非常創新的技術創新平臺。目前,全球近十年來,技術創新和突破日新月異,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擔心落后,但中國在十年當中自己不但有很多技術創新和突破,而且愿意把技術和經驗與大家分享,與大家共商、共建、共享一些資源,帶動世界的經濟以及全球的發展不斷進步。因此,不斷地前進動力和它的韌性以及澎湃的活力,是“一帶一路”倡議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一帶一路建設中,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帶來哪些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 萬喆:實際上,“硬聯通”包含了“硬聯通”“軟聯通”和“心聯通”的一體化??傮w來說,“硬聯通”帶來了很多項目,因此帶來了經濟發展、技術進步以及就業崗位。在非洲能夠看到這一點,其實在其他的一些建設,比如,中吉烏公路過去是走“馬幫駝鈴”的,現在是一個現代化的公路,包括中老鐵路。實際上,過去老撾境內只有3.5公里的鐵路,現在從“陸鎖國”變成了一個“陸聯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就業崗位不可限量。
同時,我們能夠看到“軟聯通”也在里面,包括新基建的新的標準,包括電網、水,其他新基建的一些設施,現在都已經融為一體了,而且我們還對它進行了其他一些項目的合作,包括一些小而美的項目,能夠更好地凝聚人心,包括農業合作,能夠夯實基礎的底板,在“軟聯通”上和“硬聯通”有了更好的支撐。
最后的目的是要達到“心聯通”,“一帶一路”傳統沿線的國家,大部分還是發展中國家。在其過程中,我們的一些減貧經驗,給他們帶來了非常好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不僅要讓他們成為全球分配當中的受益者,也要成為全球增長當中的貢獻者。從這點來可以發現,無論在非洲還是在其他地區,還是在全球,實際上“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是一體的。
“一帶一路”能提供一個怎樣的國際合作平臺?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萬喆: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首先是以中國智慧提供了更好的全球化理念的支撐。中國一向都是向大家表示說,改革開放的大門永遠都不會關上,而且步伐不會停止。即使是現在有一些逆全球化的聲音,我們仍然要擔負一個大國的責任,來擔負起和扛起這樣全球化的一個大旗,這個理念的擔當實際上是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
在全球治理演變的過程當中,目前可能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那么怎么能夠要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案呢?“一帶一路”倡議實際上也是從實質上為全球治理的亂局如何演變,如何重整,來提出了一個比較有效的、比較高效的方案,也就是全球內如何能夠形成更高層級的共識和合力,那么我們的這個公共服務平臺和產品的提供,希望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
未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平臺上,我們在全球治理無論如何變化,都是要以人民的幸福為福祉的。所以我們也強調說,要緊緊抓住發展最大公約數,要把“一帶一路”建設成一個人民的幸福路,未來經濟和政治的有效的互相支撐和結合,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 中國在哪些方面受益?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萬喆:實際上大家都是要受益的,首先我們經濟結構本身也在一個優化的過程當中,我們一直是一個外貿大國,貿易伙伴的變化可能無論在區域的位置上需要優化,或者是說在我們的產品類別上,在我們出口的方向上,都在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當中。從近些年看,有一些發達國家高舉保守主義大旗,所以全球貿易和投資實際上產生了某種程度萎縮。我們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基礎上,近些年呈現了較高的增長,這實際上也是為我國經濟結構優化、為全球經貿結構優化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第二,我們產業的升級也非常需要產業鏈的延伸,我們跟東盟等國家實際上有一個區域性的產業鏈優化過程。
我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帶來哪些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教授、研究員 萬喆:
在經濟上有一個帶動作用,也就是說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愿意以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來開放自己的市場,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一起來參與到市場的建設和交易中去,從而把全球經濟發展的蛋糕做大,實際上是提供了市場紅利;另一方面又能夠看到,中國實際上也是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廠,我們也在不斷蛻變的過程當中,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到中國智造,也為全球提出了創新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實際上對全球經濟應該說有很好的帶動作用。
對全球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穩定作用,因為現在全球保護主義的呼聲浪潮高起,有很多國家保護主義、民粹主義興起了以后,對全球產業鏈、物流和供應鏈的切斷,實際上有著非常不好的效應。中國實際上門類是比較齊全的,產業鏈是比較完整的,在疫情中就起到了全球穩定劑的作用,在未來相信這種穩定作用還會持續。
是促進作用,也就是說中國作為最大市場之一,現在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大家對于技術創新的需求,市場應用技術的不斷蛻變,還有產業升級都有著非常高的需求。所以未來應該說無論從中國智造上,還是從市場需求上,對于全球創新以及未來競爭力的驅動或促進,會是非常明顯的。
“一帶一路”建設,未來如何更深入?
貿易投資合作,特別是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國際貿易新業態和新模式的蓬勃發展,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新亮點。目前,中國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加強數字絲綢之路(數字經濟)建設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未來,還將在哪些方面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