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村開展手工活動。
  鐘 磊攝











  仁里村外景。
  唐祖懷攝











  大寨村村民展示瑤族服飾制作。
  韋吉陽攝




  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大">
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文化賦能 鄉村振興

2023-10-04 08:1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江口村開展手工活動。
  鐘 磊攝

  仁里村外景。
  唐祖懷攝

  大寨村村民展示瑤族服飾制作。
  韋吉陽攝

  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大寨村    

  紅火瑤寨  游客如織

  本報記者  李  縱

  “小山如螺,大山成塔”,走進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龍脊梯田被稻谷點綴得頗有生趣。“每年農歷八月是稻谷的孕穗期,需要精心呵護。”大寨村黨支部書記余瓊通說,看這長勢,今年是個豐收年。蜿蜒的田坎似自然的階梯,將人和天的距離拉得極近。溪流汩汩聲應和著村落里悠揚的山歌,裹著濕涼的霧氣飄向四方。

  龍勝各族自治縣自古便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勤勞的瑤族群眾把綿延起伏的坡地平整為層層梯地,待田塊逐漸定型后,再灌水犁田種植水稻,形成從山腳盤繞到山頂的梯田景觀。大寨村村民世世代代在山坡上勞作,日積月累,建成了層層疊疊猶如天梯的龐大梯田群。290余戶1200余人,瑤族占全村人口的98%。

  “這些年,我們依托梯田景觀和紅瑤獨特的人文風情,發展起紅瑤梯田景觀旅游產業,原本貧窮的小瑤寨,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余瓊通說。2022年,大寨村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評為“最佳旅游鄉村”。

  走進大寨村,青石路兩旁木樓里主家和游客的笑聲頻頻傳出。抬眼一瞥,可看到各個角度的梯田。田間、村道皆是閑庭漫步的好去處。

  清早,紅瑤人家的姑娘早早起來,輕啟窗戶,翻抖紅衣,花衣、飾衣、花裙拿出來晾曬,各家的曬臺和走廊上紅紅綠綠的衣裳鮮艷奪目。不多時,家家戶戶的墻壁就呈現出一片紅衣海洋。

  “紅瑤服飾既有熱烈的紅色,又有藍、黑、青、綠等與環境協調的色調,相互搭配,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2014年,龍勝各族自治縣瑤族服飾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瑤族服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潘繼鳳說,制作一套日常所穿的完整紅衣耗時就需3年,而節慶服飾與平常服飾有所不同,在上衣下擺縫制銀飾,用料更為考究、做工更為精細。因此,勤勞的瑤族女性在農閑時也在抓緊時間制衣。

  走在村里,村民將自織自染的布晾曬在窗外,織布、染布、刺繡皆在窗前。紅瑤人家對紅色情有獨鐘,大部分都傳承了自織自染自繡自制的傳統手藝,這一習俗延續至今。“染色使用的是秋季收獲的楓樹汁,樹汁煮過后成為蠟。用蠟先在白布上繪圖,然后將白布投入染缸上色,上色后的布料經水洗再晾曬,如此反復染色、晾曬多次使布料固色。”潘繼鳳說。

  瑤族服飾的傳統紋樣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和山河紋等。各式各樣的圖案紋樣不僅具有觀賞價值,也是值得品味的文化符號。“昆蟲、小花,我們看見什么就繡什么,也是對生活的記錄。”潘繼鳳說,刺繡中的挑花也考驗技藝,“平常刺繡從布料正面走針,成品的反面絲線凌亂。瑤族婦女不僅能正面挑花,還能從反面走針,即反繡,使正反面圖案同樣細膩規整。”

  隨著少數民族文化魅力不斷展現,古老的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瑤族服飾的技藝和色彩魅力帶火了大寨村的旅游業。“百名瑤嫂長發梳妝”“紅瑤傳統婚禮”等民俗活動讓來到大寨的游客既看到了美不勝收的梯田景觀,又體驗到了獨特的少數民族民俗。紅瑤阿嫂和姑娘們身著盛裝,唱著歡快的敬酒歌,向四方游客敬上香甜的龍脊水酒。眼下,大寨村游客如織,歡聲笑語像波浪般傳向山下。

  當地還對民間流傳的民歌、民謠和民俗習慣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研、收集和整理。走進大寨村,就如同走進一個鮮活的瑤族文化博物館。除了曬紅衣,還有打糍粑、跳竹竿舞、梳長發等,遠離城市喧囂的大寨村,將紅瑤古老文化的體驗感“拉滿”。

  獨特的農耕文化也很吸引游客。耦耕、耘田、砍田基、扶田基等12道農活,構建起了梯田上美麗的立體農耕圖景,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前來觀賞體驗的同時,也是村民對梯田最好的保護。“通過‘砍田基’,手工清除梯田上長出的雜草,并將雜草踩進梯田內,化作有機肥,起到滋養梯田土壤的作用。此后,在‘扶田基’工序中,村民一邊勞作,一邊將梯田有缺口、漏水的地方進行手工修補,長此以往,能有效抵御干旱或者冰凍可能給梯田造成的損毀,讓梯田始終處在最好的狀態。這12道農活是當初建梯田的先民傳下來的,缺一道步驟梯田都可能會損壞,這就是我們傳統的梯田文化。”余瓊通說,發展旅游業是繁榮大寨村瑤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經過長年累月的融合和創新,大寨的村民成了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游的“兩棲農民”。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的民宿和餐飲業發展得紅紅火火,目前已有230多戶村民開設了各具特色的民宿。村民在景區內經營農家旅館、出售手工藝品、表演民族歌舞,徹底告別了過去非外出務工不能很好謀生的日子,更讓大山里面的文化走出去、走得遠。

  (劉健參與采寫)

  

  江西萍鄉市湘東區江口村

  藝術鄉村  欣欣向榮

  本報記者  鄭海鷗

  青山環抱,綠水蕩漾,桂花飄香。走進江西萍鄉市湘東區江口村,彩色墻繪、藝術裝置、藝術櫥窗遍布道路兩側,設計感十足的小染坊、小酒館、小書屋與農房比鄰而居……自然與人文、傳統與現代,交織融合。

  何洪亮一家從鄰近的湖南省自駕來此,“看山、玩水,畫畫、研學,對大人孩子都有吸引力。”

  沉浸其中的游客很難相信,如今的“網紅村”曾是典型的“空殼村”。江口村黨總支書記楊文群說,村民一度缺乏信心,基本都選擇外出務工。

  改變發生在2020年,一個由24棟“白房子”構成的鄉村藝術殿堂“零799藝術區”正式啟用。來自中央美院及當地的33位藝術家在此設立工作室,成為新“村民”。

  藝術家們不僅搞創作、開展覽,在村里打造藝術景觀、開發研學課程,更以志愿者身份開設公益農民畫培訓班、公益少兒美術培訓課堂等,與村民積極互動。

  村里一幅名為“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墻繪,由藝術家和村民一起創作,講述了村里江口小學學生陳佳慧學習繪畫并獲獎的故事。

  2021年開始,藝術家開辦公益培訓四點半課堂,村里的孩子紛紛過來“看熱鬧”,陳佳慧也在其中。“藝術家的引導打開了他們的眼界。”讓湘東區美術館館長鐘磊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孩子積極參與到鄉村美化和景觀改造中來。一學期后,陳佳慧竟然在全省繪畫比賽上拿到了特等獎。

  江口村馬上為村民辦起畫展。“在更多村民心里種下藝術種子,鼓勵他們用手中的筆,畫出美好的世界。”楊文群感慨地說,“不少游客都贊嘆江口村的孩子們很幸福,走在村子的小道上就能遇到藝術家,互相像家人、朋友一樣交流。孩子們的未來會因此發生改變。”

  因為藝術的介入,更多改變還在發生。油畫家張佰橋曾租住在村民陳云發家,時常在客廳繪畫,61歲的陳云發總在一旁盯著看。得知老陳想學油畫的心思后,藝術家們提供畫材、上門教學。“61歲之前,我不知道油畫是啥。3年過去,我臨摹過莫奈、梵高……每天做完農活后,忍不住畫兩筆。”如今陳云發家的客廳掛滿油畫,吸引不少村民和游客前來。

  “藝術的距離并不遙遠,就在茶余飯后的生活中。藝術的魅力,更是潤物無聲的。”在張佰橋等藝術家的帶動下,更多村民開始參與做扎染、畫農民畫、做文創、搞農創,日子充實飽滿、豐富多彩,荷包也越來越鼓。

  稻田側、玉米地旁,插著一幅幅生動有趣的農民畫,很是別致。路過的人如果喜歡,掃描二維碼就能購買原作。

  “在藝術的浸潤下,村民更‘愛美’了。”鐘磊高興地看到,“以前,一些村民的庭院比較雜亂,現在,村民們喜歡用花草、竹編將房前屋后點綴得漂漂亮亮,村容也煥然一新。”

  充滿藝術氣息的江口村,口碑不脛而走,人氣越來越旺。“我們順勢發展起鄉村美育、研學培訓、非遺文創、露營公園等一系列業態,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經濟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楊文群自豪地說,“在外的村民紛紛回鄉了。”

  入夜,蛙聲陣陣,萍水河邊的帳篷下坐滿了人,大家吹江風、吃燒烤、聽音樂、看電影,怡然自得。村民謝洪波是這個露營基地的負責人,他說,“這里高峰期每天收入2萬元左右,10多個村民在這里工作,我看好江口村的未來。”

  凌守富是江口村黨總支副書記,晚上他來到江邊散步,拍攝夜景。在他的短視頻平臺賬號上,“帶你游江口”已經更新18集,總瀏覽量突破42萬。“我希望通過幽默的風格、質樸的表達,讓網友們看到家鄉真實的自然與精彩的人文。”凌守富說。

  凌莊明此前在外打工,村子的發展狀況讓他決定回鄉開酒坊,“58歲開啟創業之路”。在藝術家的建議下,他自己種高粱、古法釀酒、拍短視頻,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今年以來,江口村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收入200多萬元,帶動400余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增收。湘東區委書記何超表示:“我們將繼續深入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鼓勵和支持更多優質的文旅資源向以江口村為代表的鄉村扎根。”

  

  安徽宣城市績溪縣仁里村

  古韻猶存  喚醒鄉愁

  本報記者  游  儀

  凌晨4點,天還沒亮,裊裊炊煙,從安徽宣城績溪縣瀛洲鎮仁里村一幢古民居升騰起來。程紅霞守在灶邊,一邊倒水,一邊和面,待得軟硬適中,隨即用力搓揉面團。爐火上,陣陣酒釀香味襲來,掀開蒸籠一瞧,酒釀元包露了出來,玉雪可愛。

  青磚黛瓦馬頭墻,天井浮雕冬瓜梁。土灶、鐵鍋,木凳、圓桌,兩層小樓樸素雅致,中間庭院草木繁茂。古民居里開上農家樂,村民程紅霞是頭一個。56歲的她,在這幢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徽派建筑里住了大半輩子,農家樂也開了10多個年頭。

  “廳堂能擺3桌,還有3個包間,菜是地里摘的,雞是自家養的,新鮮得緊。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生意好的時候,我家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元包蒸熟后,閑不下來的程紅霞抓起一把稻谷,順手撒向雞窩,臉上,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仁里是個傳統村落。山環水抱,登源河繞村而過,翹角飛檐,古建筑錯落有致。自西門入,踏上青石板路,三街四門十八巷巧妙排布。穿行其間,古門樓、古牌坊、古祠堂,一個接著一個。

  傳統古建,時間一長,風雨侵蝕,難免老化。“老房子,木結構,屋頂漏雨、白蟻啃噬,幾乎每年都得維修。”仁里村黨總支書記程子維說,從古民居到古水口,從古井到古樹,針對全村68處古建,依托政府資金,分類開展了搶救性修繕、保護性修繕和開發利用性修繕工作。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古路1400米、馬頭墻2300平方米,修繕古民居12幢。

  古民居開辦農家樂,就是當地保護性利用古建筑的一種形式。在程紅霞看來,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改造成農家樂,既能增收,還能讓古民居煥發新生。于是,陡直的木梯變得平緩寬闊、白蟻啃過的木板翻新打磨……游客在此品嘗徽菜的同時,也能品味鄉愁。

  走出農家小院,沿小巷漫步,不一會兒,又一處民居映入眼簾。拾級而上,假山翠竹,木雕花窗。仔細一瞧,竟是一家民宿。“今年4月開業,暑期生意不錯,客人大多來自長三角。”負責人姚海麗說,我看中當地環境和古建特色,找村里幫忙協調,把古民居改造成了民宿。

  民宿設計,也有特色。總體保留徽風皖韻,房間卻是輕快明亮,文化特色與現代美學在這里實現結合。姚海麗坦言,一開始,看到斑駁墻面,也曾考慮刷上一層新漆,轉念一想,“古建筑的每處痕跡都有故事,想必有的住客也會愿意探尋歷史。”

  為了喚醒沉睡資源,近年來,仁里村以古民居入股,盤活村內閑置資產,著力打造民宿。“游客來了,既有地方吃飯,還能在古民居里住,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30萬元。”程子維笑著說。

  說話間,遠處傳來陣陣歌聲,循著歌聲往里走,來到村中下祠堂。一群老人身穿綠衣裳,腳踩繡花鞋,載歌載舞,唱響仁里民歌。程吉女是仁里老年演出隊的一員,83歲的她,常和村民來祠堂排練、演出。而仁里民歌作為徽州民謠的一種,被列入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依托古村落保護項目,2017年,仁里下祠堂得以修繕。漏雨的屋頂,取下瓦片,新做防水;蛀壞的梁木,一一復刻,全部換新。歷時8個多月,祠堂煥然一新,程吉女有了排練歌謠的好去處,游客們也可以在這里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除表演外,祠堂里頭,師生還會來這研學。“這兒有徽派建筑,也有書院文化,我們會請本地鄉賢授課,學生們興趣十足。”程子維說。

  眼下,績溪縣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二期建設項目即將啟動,涉及古建修繕、三線下地和兩側房屋徽派立面改造等。最近,村里將打造非遺展示館,建成后,供游客體驗徽墨制作的徽墨坊也有了新去處。從村集體資產入股,到流轉土地建水鄉體驗園,在保護古建的基礎上,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仁里村去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4日 07 版)

  • 相關閱讀
  • 【假期市場熱點直擊】演出市場精彩紛呈

    今年以來,線下演出市場呈現持續升溫態勢。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多地結合自身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優勢,推出類型多樣、內容精彩、特色各異的演出。突出公益提升品質立足公共服務公益性和普惠性,河北省廊坊市鼓勵引導社...

    時間:10-05
  • 多地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題:多地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新華社記者樊曦、戴小河、丁怡全金秋時節,大江南北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持續推進。近期,多地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在陜西,由中鐵十六局參建的京昆高速蒲城至澇峪...

    時間:10-05
  • 逐夢沃野 新農人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風吹稻浪,瓜果飄香,2023年的豐收畫卷已徐徐展開。當前,農村電商正持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增加農村收入、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要推手,給鄉村帶來新的機遇和活力,成為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通過方寸屏幕,“土味”...

    時間:10-05
  • 糧倉好“豐”景丨金秋十月,赴一場豐收之約

    央廣網哈爾濱10月5日消息(記者龐淼)金秋十月,是黑龍江省最美的時節,廣袤的黑土地上,稻谷泛金,秋染原野,到處是絢爛的景色。日期,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盡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農作物整體...

    時間:10-05
  • 鉚足干勁 勇毅前行(今日談)

    真摯的心聲,昂揚的精神。深中通道、包銀高鐵、京雄高速公路建設有序推進,重大工程建設者“假期無休,崗位建功”;浩吉鐵路、唐包鐵路、秦皇島港,加強協調組織,能源運輸確保“噸煤必爭,每列必保”;龍江大地,機...

    時間:10-05
  • 綜述:跋山涉水的鋼鐵巨龍——雅萬高鐵重難點工程盤點

    新華社雅加達10月4日電 綜述:跋山涉水的鋼鐵巨龍——雅萬高鐵重難點工程盤點新華社記者汪奧娜這是9月30日在印度尼西亞普哇加達拍攝的一列行駛中的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連接印度尼西...

    時間:10-05
  • (“一帶一路”10周年)馬來西亞官員:冀馬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創新

    中新社吉隆坡10月5日電 題:馬來西亞官員:冀馬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不斷創新中新社記者 陳悅回顧馬來西亞和中國過去十年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合作,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副部長劉鎮東認為,廈門大學馬來西...

    時間:10-05
  • 澳大利亞學者圣童:解讀中華文明五個特性 致力澳中文明雙向傳播

    中新社悉尼10月4日電 題:澳大利亞學者圣童:解讀中華文明五個特性 致力澳中文明雙向傳播中新社記者 顧時宏澳大利亞國際流散文學藝術研究協會研究員圣童4日在悉尼接受記者專訪,深度解讀了中華文明所具備的五個特性(...

    時間:10-05
  • (“一帶一路”10周年)從“使者相望”到“文旅于途” 絲路起點四海“吸睛”

    中新社西安10月4日電 題:從“使者相望”到“文旅于途” 絲路起點四海“吸睛”作者 楊英琦“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大唐不夜城扮演“李白”的馬雙沒有料到,面對自己出的古詩考題,一對來自巴基斯...

    時間:10-05
  • 絲路畫卷·筑夢丨一條友誼路 三代絲路情

    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和“鐵桿”朋友。中巴友誼不僅存在于政府之間,更深深地扎根于兩國人民之間。在巴基斯坦的一些家庭,對華友好如同基因一般,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位巴基斯坦醫生...

    時間:10-05
免責聲明:本網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轉載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japan69xxxxtube|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芭蕉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色| 亚洲嫩草影院在线观看| 被按摩的人妻中文字幕| 在线91精品亚洲网站精品成人|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波多野结衣欲乱上班| 国产在线视频www色| g0g0人体全免费高清大胆视频| 无码AV免费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成人完整版在线| 被催眠暴jian的冷艳美mtxt下载|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一级毛片特级毛片黄毛片| 日本高清xxxxx|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v| 青草资源视频在线高清观看|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一本大道香蕉大无线视频| 日出水了特别黄的视频|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伊人麻豆|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 亚洲综合色一区| 花蝴蝶直播苹果版|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gogo全球大胆专业女高清视频| 成人激爽3d动漫网站在线|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国产免费av片在线播放| 97av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水多|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黑人xxxx|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国产片| 在线视频网址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