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教育強國,要從思想道德、業務能力、隊伍優化等層面打造育人“大先生”,使之成為推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夯實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教育根基。
一、教師不僅是“教書匠”,更要是品行高尚的“大先生”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師作為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教書匠”,更要是品行高尚的“大先生”,才配得上“人民教師”的稱號,才能真正成為指引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靈魂工程師”。
理想信念是師德之鈣。心中有國家和民族,肩負起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這是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大德。“大先生”的首要標準即政治標準,就是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同黨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大愛之心是師德之源。“師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是教師身正為范的情感動因。教書育人是一個良心活,愛心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師德師魂的重要標志。廣大教師要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心懷仁愛之心,甘守三尺講臺,以真誠的愛心與責任心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學生,在教育的原野上塑造起可敬、可親的人生榜樣。
道德品格是師德之基。教育是心與心的溝通,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時刻關注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師在工作、生活中要言行一致。
二、做“大學問”是做“大先生”的必要條件
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需要造就品德與才學兼優的教師隊伍。“大先生”既要有人格魅力,也要具備學識魅力,做“大學問”是做“大先生”的必要條件。
錘煉基本功。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具備專業能力,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教育理念、技能和方法,并打通理論與實踐的壁壘。只有認真學習、精通所學,才能辨明所傳之道、掌握所傳之業,從而奠定傳道授業的堅實基礎。
堅持終身學習。當今時代,網絡普及、資訊發達、信息爆炸,人類社會的知識和學問以指數級速度增長。“大先生”要在學生面前點燃知識的火花,就要有“釘釘子”精神,終身學習、教學相長,才能在現代教育中源源不斷給學生輸送新知識。
弘揚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先生”要主動走出“舒適區”,著眼于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致力于研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和模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時代新人。
三、培養造就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當前“80后”“90后”青年教師逐步成為教育界的中堅力量,配齊建強、有序傳承是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關鍵。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履行好主體責任,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支持領域,讓教師除了收獲鮮花和掌聲,還能享受到切實的福利和保障,可以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要強化教師國家榮譽制度,大力宣傳教師中的“時代楷模”“最美教師”,不斷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健全體制機制。健全教師隊伍的進入退出機制、議事決策機制、部門協同機制和評價評估機制,完善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科學規范的教師考核與評審制度,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招聘、晉升、評優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標準。
營造良好氛圍。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提高物質待遇有利于讓教師安心從教、熱心從教,形成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則有利于讓教師得到恒久的尊重,從而舒心從教、靜心從教。廣大教師享有良好的社會聲望,也有利于源源不斷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用優秀的人去培養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