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在新疆伊犁尼勒克縣,來自天山山脈的冰雪融水水質純凈冷涼,富含溶解氧,為三文魚的生長創造了有利條件,科技賦能更讓三文魚有了高品質的保障。這尾來自天山深處的三文魚到底是怎么養殖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這灣天山深處的碧藍水面就是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尼勒克縣的三文魚養殖基地,水面上這一個個巨大的圓圈就是當地的大型生態環保網箱。而工人們正忙著用自主研發并取得專利的遠距離智能投餌系統給魚喂食。這個系統可以通過對水溫、水溶氧、魚體總量的統計,科學合理地計算出投喂量,實現精準投撒,大大節約了人力。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三文魚養殖基地成魚組負責人 沙比·沙都阿卡斯:調整好它的公斤數、風速、下料速度,然后調成自動,一鍵啟動,這個魚吃食就均勻了,不像人工撒一會兒撒多了、一會兒撒少了,沒有那種情況。
三文魚分為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它不是特指某一種魚,而是鮭魚和鱒魚的統稱,三文魚只能在低溫水域中繁衍生長,屬于冷水魚。養殖三文魚主要有大西洋鮭、王鮭、虹鱒、銀鱒等品種,而新疆伊犁州尼勒克縣養殖的三文魚分類是三倍體虹鱒,在國際上有著悠久的養殖歷史。這些魚類對生存水質有非常高的要求,略有污染就無法生存,因此,這些水下清污機器人就派上用場了,它搭載的聲吶成像系統、光學攝像機能夠在水下識別地形、保障通行,并準確識別清理污物。
在養殖基地的繁育中心,魚卵孵化養殖到一定程度,就要按大小把不同規格的魚分配到不同的網箱里養殖,便于更科學精準地進行管理,這種分級計數平臺的應用改變了原來人工挑選的方式,讓生產更加高效科學。
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壁壘,養殖基地通過數字漁業發展,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取得58項技術專利,實現智能化養殖、數字化生產加工。
隨著新疆交通、物流的快速發展,這一尾尾三文魚從生產基地到老百姓的餐桌實現了全程冷鏈,快速到達。到今年年底,新疆尼勒克縣三文魚養殖基地將實現6000噸的量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