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 老中鐵路有限公司的機車在老撾萬象南站等待啟程。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物流轉運配送區位優勢,萬象南站成為中老泰等國貨物中轉的“旱碼頭”。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攝
左圖 在泰國尖竹汶府,尖竹汶果品公司工作人員在碼放榴蓮果肉。該公司從2016年起向中國出口包括榴蓮干在內的干果,今年上半年對華出口量同比增長50%左右。新華社記者 王 騰攝
右圖 在位于馬來西亞彭亨州的馬東鐵項目云頂隧道施工現場附近,一名工人在搬運箱子。 新華社記者 程一恒攝
今年是中國與東盟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第二年,也是中方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十周年。
9月5日開幕的第43屆東盟峰會以“東盟舉足輕重:打造經濟增長中心”為主題,聚焦多邊經濟合作。在此背景下,中國參與的“10+1”“10+3”框架將達成哪些新成果?“一帶一路”倡議將如何與東盟長期愿景實現更好對接?雙方在綠色經濟、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領域將有哪些新合作?
國際社會期盼,中國與東盟繼續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進一步促進共同發展、夯實民意基礎、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世界經濟繁榮復蘇注入持久暖流。
共享更多發展紅利
盡管東盟面臨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區域互聯互通相對滯后等長期瓶頸,但是通過與中國加強合作,其在地區經濟乃至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共話發展、共謀商機、共享機遇,進一步打破發展瓶頸、釋放發展動能,在多領域深化合作中結出累累碩果,使中國與東盟彼此共享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
首先,共同提升貿易規模。中國與東盟已連續3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今年前7個月繼續互為最大貿易伙伴。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3.59萬億元,同比增長2.8%。近年來,雙方在“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持續推進貿易互通,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深化“絲路電商”國際合作;《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后,世界最大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進一步釋放貿易合作潛力。
其次,共同促進雙向投資。中國與東盟互為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和目的地。截至今年7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累計雙向投資額超3800億美元,中國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6500家。雙方依托“兩國雙園”共建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推動構建符合各自國家發展需求的跨境產業鏈合作關系,促進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等領域投資合作,開辟了東盟國家融入中國地方開放發展的新通道。
最后,共同推動互聯互通。金邊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將兩地通行時間縮短至2個小時內,推動柬埔寨邁入“高速時代”;中國與新加坡共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運輸網絡涵蓋119個國家和地區的393個港口;印尼雅萬高鐵開通在即……一系列標志性項目正在發揮示范作用,進一步推動中國與東盟技術分享與經驗交流,讓雙方互聯互通合作惠及更多當地民眾。
中國與東盟通過長期緊密合作,不斷促進優勢資源互補,優化區域產業配置,促進產業深度融合,不僅促使相關國家走向更高水平經貿合作,也有力促進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全球經濟穩步復蘇,為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與世界接軌提供機遇,為東盟打造“經濟增長中心”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印尼外交部長蕾特諾·馬爾蘇蒂高度評價中國與東盟間的合作,希望能夠和中國繼續加強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社會經濟研究中心執行董事李興裕表示,期待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與各國共享繁榮,助力東南亞乃至世界經濟穩步復蘇。
互利共贏抵御逆全球化
作為重要多邊合作伙伴,中國與東盟各國社會制度存在差異,經濟發展狀況不一,但都能夠始終堅定支持多邊主義,以互利共贏的開放姿態為各國擴展經貿合作提供平臺。
回顧歷史,在遠航的船號聲里,中國商船從泉州、廣州港口出發,在茫茫大海劈波斬浪,外國商船也通過巨港、馬六甲等東南亞港城紛至沓來。在海上絲綢之路,不同膚色、信仰和語言的各國商賈彼此尊重、和諧共處,推動東盟地區成為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交匯點,也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與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民心相通的共識基礎。
2013年金秋時節,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印度尼西亞期間在印尼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倡導攜手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中國—東盟關系的長遠發展指明了方向。
10年來,中國與東盟10國先后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構想、越南“兩廊一圈”、泰國“4.0戰略”、柬埔寨“四角戰略”等戰略對接,就促進區域互聯互通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倡議中國—東盟共建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體現雙方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獨特內涵,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戰略指引。
當前,中國和東盟各國正積極落實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沿著睦鄰友好、共同發展的大道闊步向前,為區域內20多億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一些西方國家卻出于一己私利,企圖搞“小圈子”,破壞地區合作,削弱東盟在地區的作用,阻礙地區國家追求獨立發展的努力。
“同為新興經濟體,發展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尤其是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東盟堅持戰略自主,聚焦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著力推動產業升級。雙方在以對話管控矛盾分歧、以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共識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將雙方緊密合作帶入新階段。當前美西方國家掀起的逆全球化風浪難以阻擋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大潮。”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亞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張潔表示。
“未來的挑戰越來越大,這會引發大國爭奪影響力的競爭。”在本屆峰會開幕時,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提出“挑戰”一詞。他表示:“東盟國家已同意不做任何大國的代理人,并與所有人合作以實現和平與繁榮。”秉持合作共贏精神與求同存異的智慧,各國已攜手渡過印度洋海嘯、亞洲金融風暴、新冠疫情等難關,正在為亞洲更美好的未來共同努力。
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回顧中國—東盟關系30年發展歷程,每當地區或全球性危機發生后,雙方合作勢頭都更加強勁,政治互信都穩步提升。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中國—東盟合作共贏的“蛋糕”越做越大,不斷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是雙方共同的心之所向。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本屆峰會聚焦經濟發展,其中綠色經濟、數字經濟和支付生態系統等多數議題都與中國息息相關,將成為雙方加快打造命運共同體、深化發展戰略對接、開拓合作新領域、共促地區繁榮發展的新契機。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與東盟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硬聯通’取得重要進展,RCEP等合作也推動了制定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在此基礎上,工業化和產能合作將成為未來中國與東盟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方向。”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表示,中國與東盟各國發展階段銜接、理念思路契合、經濟結構互補,工業化合作空間廣闊,不僅可以在一些高技術產業上加強合作,而且可以推動更多促進包容性發展、提升民眾福祉的項目,使雙方民眾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共建中國與東盟國家人民的“心聯通”。
在新型工業化領域,發展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產業是最大亮點,也是本屆峰會關注焦點。萬喆表示,在數字經濟產業領域,中國將發揮數字經濟應用經驗、5G基礎設施建設技術、人工智能應用基礎等優勢,在數據安全、智慧城市等領域與東盟加深合作;在綠色經濟產業領域,中國與東盟將加強在新能源技術開發應用、綠色投融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進綠色經濟轉型和可持續增長發展。
張潔表示,2024年被確定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本屆峰會也將有助于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助力恢復雙方人員往來和文明交流互鑒,在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讓雙方民眾更加相知、相親、相融,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力量。
共享多邊合作發展機遇,共創世界經濟增長勢能。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此舉將為東盟各國提供新的發展機遇,也將讓世界看到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潛力與無限生機。相信中國與東盟將繼續攜手,與國際社會一道,朝著各自發展目標闊步前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經濟日報記者 楊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