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王海大隊”戰機依次升空飛赴預定空域。
師勇進攝
圖②:第966醫院醫護人員進行救治訓練。
汪學潮攝
圖③:“冰雕連”官兵在觀察哨報知空情。
王 康攝
圖④:“上甘嶺特功八連”官兵出征動員。
陳立春攝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由中華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肩負著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舉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旗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發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70年來,廣大官兵尤其是參戰部隊官兵把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轉化為投身強軍興軍實踐的自覺行動。本期,我們走進4支抗美援朝英雄部隊,探訪他們如何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向著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闊步前行。
——編 者
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冰雕連”——
冰雪鑄魂,培塑血性膽氣
本報記者 徐 雋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愿軍戰士,冰雪啊,我決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地聳立在我的陣地上……”7月上旬,海拔4000余米的青藏高原上,第83集團軍某旅“冰雕連”組織重溫革命烈士宋阿毛的絕筆信,激勵官兵堅決克服困難,努力完成任務。當晚,新兵王博洋向黨支部遞交思想匯報:“冰雕連”戰士就要像宋阿毛一樣,為了完成任務不惜一切!
“冰雕連”的名字源自70多年前的一場戰斗。1950年11月,在抗美援朝戰爭長津湖戰役中,連隊前身原59師177團2營6連奉命在死鷹嶺阻擊南逃的敵軍,在零下40攝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身著單衣的全連官兵保持戰斗姿態趴在陣地上一天一夜,125名官兵全部被凍死在了陣地上,化作一座座冰雕。
歲月更替,血脈相傳。70多年來,“冰雕連”始終弘揚“堅決服從命令,誓死完成任務”的連魂精神,堅持將紅色基因注入官兵血脈,每逢新兵下連、官兵調入,都要組織參觀連隊榮譽室,授予連隊官兵榮譽編號;每季度評選“宋阿毛式戰士”,開展“憶戰斗歷程、講戰斗故事、話戰斗英雄”活動;每次比武競賽、演習駐訓,都要重溫宋阿毛絕筆信,面向連旗宣誓,在厚重的傳統熏陶中培塑官兵血性膽氣。
英雄的精神熏陶戰士堅毅的品格。調整改革后,該連由高炮連轉型為導彈連,官兵面臨訓練模式和作戰理念的升級。“新裝備必須匹配新思路,才能真正勝敵于沙場。”班長蔣平主動挑戰啃“硬骨頭”,向營長、連長立下軍令狀。他拿出裝備操作手冊逐字逐句研究,向廠家請教,常帶著班里戰友學到深夜。一個月后考核驗收,蔣平帶著全班架設裝備,數分鐘就建立起通聯,信號穩定、通信暢通。
這樣的人和事在“冰雕連”還有很多。有一年陸空演習,偵察班班長李志敬帶領偵察員,前出至80公里外執行任務。夜晚氣溫低至零下,他堅守在戰位上6天6夜,為部隊抗擊行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連隊進行陸空對抗演練,面對“敵軍”通信干擾,時任連長汪玉飛帶領干部骨干圍繞破除復雜電磁條件下的通聯瓶頸展開集智攻關,在危局、險局、困局中反復研練戰法訓法,成功突破“敵軍”電磁干擾壓制。“冰雕連”官兵表示,將始終聽黨話、跟黨走,忠誠履行使命任務,詮釋新時代“冰雕連”矢志不渝的精神風貌。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
苦練精飛,續寫新的傳奇
本報記者 金正波
“截獲目標!”“發射!”烈日當空,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的紅藍對抗激戰正酣,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一大隊大隊長楊俊成駕駛某新型國產戰機,與戰友密切配合,對空中既定目標進行精準打擊。
楊俊成所在的大隊,是一個戰功卓著的英雄大隊。1951年10月,大隊組建剛滿一年,飛行員人均飛行時間只有幾十個小時,便在王海大隊長的帶領下飛赴朝鮮戰場,以“空中拼刺刀”的血性膽氣,擊落擊傷敵機29架,涌現出王海、孫生祿、焦景文等戰斗英雄,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
70多年來,一代代“王海大隊”官兵早已將勝戰基因融入血脈。進入新時代,他們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出色完成東海防空識別區常態化管控等一系列重大任務,成為空軍首支整建制列裝某新型國產戰機的作戰部隊,大隊6人次奪得“金頭盔”,3人次奪得“金飛鏢”,榮立集體一等功。
走進“王海大隊”營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樓前一架直指蒼穹的米格—15原型機,機身上9顆紅五星光彩奪目。楊俊成介紹,這是當年王海大隊長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駕駛的戰機,空戰中每擊落擊傷一架戰機,就在所駕駛的飛機上畫一個紅五星。
每當新飛行員入列,他們會在戰機下組織入隊儀式,每次執行重大任務,會在戰機下莊嚴宣誓,汲取向戰而飛的精神力量。
在大隊學習研究室,幾名飛行員正在復盤前一日的對抗空戰,研究最新戰術戰法。記者看到,通過數字化訓練系統,整個空戰過程被精準呈現,屏幕閃爍間,紅藍方攻守位置瞬間轉換,濃濃“硝煙味”迎面撲來。
“抗美援朝戰場上,王海大隊長帶領飛行員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戰勝了強大對手。唯有緊盯戰場苦練實練,才能做到首戰用我、用我必勝。”楊俊成回憶,有一次,他帶隊執行演練任務,直到跨入座艙準備起飛時,他還沒有被告知攻擊目標和方位。“戰場沒有預案,不確定性才是未來戰爭最確定的特點和規律。”他說。
近幾年,大隊飛行員敏銳捕捉到思維之變、模式之變、科技之變,牽頭成立信息作戰研究中心,建立聯演聯訓機制,驗證新戰法,破解新課題,實現能力“突圍”。
“我們一定會將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傳承好、發揚好,在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續寫‘王海大隊’新的傳奇。”邁步新征程,楊俊成信心滿懷。
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
守護生命,用醫術保打贏
本報記者 李龍伊
“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們醫院的前身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醫院,救治、轉運前線傷員34萬多人,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聯勤保障部隊第966醫院護理部主任宋爽說。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966醫院將教育課堂設在院史館和病案室,鼓勵大家傳承抗美援朝精神,爭當白衣戰士傳人。
院史館里,宋爽指著一幅手繪圖片,介紹一名冒著硝煙背傷員的女護士。她就是當年僅16歲的志愿軍總醫院護士、后來成為醫院院長的朱勇。一次,朱勇隨部隊深入一線搶救傷員,途中遭遇敵機轟炸,列車被迫停在一個山洞里,100多名戰友因煙熏昏迷。朱勇清醒后,將戰友一個個拖出山洞。由于極度疲勞,加上煙熏,朱勇再次昏迷。可她被戰友救出后又繼續投入戰斗,她說:“只要我還活著,就要盡最大努力救治傷員。”
坐落在該院一隅的一幢藍色平房,曾是志愿軍總醫院最大的病房,當年有近萬名傷病員在這里住院救治,如今改造成了病案室。這里珍藏的每一張圖片、每一件醫療器具、每一份檔案,都是血與火的見證。
“我們作為志愿軍白衣戰士的新傳人,就要做到像老前輩說的那樣,盡最大努力救治傷員。”宋爽結合自身感悟談道,在一次次遂行使命任務中,廣大白衣戰士聽黨指揮、聞令而動,這正是軍隊衛勤力量在新時代對志愿軍總醫院“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傷病員、一切為了勝利”光榮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鴨綠江畔,水流滔滔。炎炎夏日,第966醫院野戰醫療隊正在組織實戰化背景下戰場救治訓練。只見醫療隊員冒著“炮火”,用拖拽法、匍匐搬運法將“傷員”救下,后送至臨時救護所,快速展開檢傷分類和包扎止血。
演練中,一名“重傷員”多處被彈片劃傷,還有幾處槍彈貫通傷,醫護人員立即為他輸血,隨后按流程進行清創、探查摘取彈片和手術急救,成功完成救治任務。訓練結束之后,一名醫療隊員說:“每次訓練時,腦海里經常會浮現出當年醫護人員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救死扶傷的情景,我們不敢有絲毫馬虎。”
如今,966醫院不僅時刻保障駐地官兵的健康,在抗震救災、國際維和等重大任務中,都有他們的身影。一代又一代白衣戰士傳人,在這里經過錘煉、收獲成長。該院領導表示:“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能像志愿軍總醫院先輩們那樣,用生命守護生命,用醫術保障打贏,向著勝利不斷發起沖鋒。”
空軍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
迎難而上,鍛造尖刀利刃
本報記者 李卓爾
盛夏,某訓練場上鐵甲轟鳴,空軍某部“上甘嶺特功八連”正在進行陣地攻防演練考核,面對復雜特情,官兵們密切協同配合,最終將勝利戰旗插在“敵”陣地上。
“戰斗精神頑強,戰術運用得當。”得到考核組的肯定,連長向東總算松了一口氣,“對于八連來說,訓練場上的每一次勝利都是對先輩最好的告慰。”
71年前的上甘嶺一戰,在不足3.7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域,面對每秒落彈6發的火力密度,八連先輩不怕犧牲、前赴后繼,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浴血奮戰43天,堅守坑道作戰14個晝夜,最終將一面布滿381個彈孔的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用鮮血和生命鑄就形成了“只吹沖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連魂,成為一代代八連官兵的精神坐標。
前不久,八連整建制奔赴某陌生地域開展實戰化訓練,按照上級的要求,部隊剛到駐訓地就組織實彈戰術考核,然而由于訓練環境不適應,戰術運用不夠準確,考核成績并不理想。
“上甘嶺戰役中,我們連隊沒有丟失一個陣地,也沒有打過一場敗仗,如今面對改革強軍的大考,必須迎難而上,打贏新時代的‘上甘嶺戰役’。”黨支部一班人形成廣泛共識,“只有適應各種不同作戰環境,才能鍛造出真正的尖刀利刃。”
大家集智攻關,針對所在地域特點設置訓練課題,不斷探索新的戰法打法,采集整理該地域的各項作戰數據,逐個課目研析,逐個難題破解,訓練場上的不適應很快得到解決。
訓練無小事,時刻盯著訓練難題集智攻關是八連的優良傳統,也是連隊戰斗力建設一直勇立潮頭浪尖的制勝密碼所在。
時代在變,任務在變,八連官兵瞄準打贏攻堅克難的沖鋒姿態始終未變。
去年,向東帶領八連官兵參加某聯合實兵演習,官兵們搭載大型運輸機遠程機動千余公里,面對陌生地域、陌生敵情下的集群傘降,官兵們如一把把尖刀從天而降,直擊目標,并與其他軍兵種密切協同配合,圓滿完成了演習任務,不僅積累了該型運輸機大規模集群傘降的寶貴經驗,空降機械化作戰優勢也在任務中得到充分彰顯。
近年來,八連立足新的使命任務,先后上高原、入草原、赴海灘、戰丘陵,讓部隊在不同地域地形、不同戰術背景下開展實戰化訓練,探索解決戰斗力建設的難題瓶頸,全域作戰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南豪、張浩、夏澎、汪學潮參與采寫)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