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梨花節期間,我們店中午翻桌率達100%,梨花酥、梨花水餃等特色農產品銷售也非常火爆。村里發展鄉村旅游,讓我們老百姓也跟著富了起來。”山東省昌邑市飲馬鎮山陽村農家樂經營者王欣高興地說。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山陽村就通過開采加工石英石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2010年,山陽村村兩委意識到不能再走“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的老路,于是關停了石英礦開采加工企業,并依托昌邑市樹齡最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梨樹群,通過引水上山、植樹造林、打造景區、舉辦梨花節等系列舉措,做足“梨”文章,提高了村集體收入。僅今年“山陽梨花節”期間,山陽村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00余萬元。
“我們創辦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包裝‘山陽大梨’特色品牌,獲評國家級綠色食品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目前,山陽大梨年產量2500噸左右,年銷售收入500多萬元。近年來,我們連續成功舉辦了14屆‘山陽梨花節’、8屆‘大梨采摘節’和10屆‘群眾文化藝術節’,‘生態飯’越吃越香。”山陽村黨總支書記王成敬介紹。
山陽村的變化讓黨總支增強了信心、老百姓嘗到了甜頭,村莊整修了所有村內道路,高標準建起了衛生室、幼兒園、小學教學樓、梨園新居等民生工程,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更加富足,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山陽村榮獲全國宜居村莊、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等稱號。
“我們村雖然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明星村’,但村黨總支沒有停歇的想法,去年市里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勵辦法,讓我們干勁更足了。我們村積極融入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引進占地約1200畝的昌邑數字化高效農業示范園,吸引更多人才、資金、技術投入到鄉村振興之中,以優質大姜、熱帶水果、草莓、番茄等種植為主,讓村集體、老百姓的收入更上一層樓。”王成敬說。
如何發揮村級黨組織“頭雁”作用和能人效應,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昌邑市探索建立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激勵機制,出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獎勵辦法,從當年度村集體經濟收益增量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獎勵村干部。
“我們按照‘以收定支、按勞定補、總量控制’的原則,根據村集體經濟收益增幅,區分3個檔次,分別拿出收益增量的5%、8%、10%作為獎勵資金,明確村級申請、鎮街審核等4步流程,保障全程民主公開、依法依規,去年已有90個村、322名村干部獲得獎勵。”昌邑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孫曉東說。
這一激勵機制一經出臺便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各村組織外出學習經驗、對接洽談、開展合作,越來越多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基層,村級集體經濟駛入增收“快車道”,發展后勁更足了,群眾幸福指數更高了。據統計,自激勵措施實施以來,該市今年1—6月村級集體經濟超過50萬元村莊數量同比增長17%;村集體先后開展道路硬化、開設“長者食堂”等民生項目101個。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