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兩岸媒體人在河北曲陽定瓷博物館體驗陶瓷拉坯工藝。
5月22日至27日,“太行山上話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豫冀行聯合采訪活動走進河北省,30余名來自兩岸及香港的媒體記者和自媒體人從涉縣出發,先后到訪平山、井陘、曲陽等太行山沿線縣市,共同探訪燕趙大地的山鄉巨變。
“這次活動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河北鄉村的發展和變化,我會與臺灣民眾分享自己的采訪經歷和感受,未來還將繼續到大陸其他省市深入參訪。”臺灣媒體人陳習珍說。
“團結之歌”帶來奮斗力量
清晨,位于石家莊市平山縣的西柏坡革命紀念館前人頭攢動。陽光下,“新中國從這里走來”幾個大字熠熠生輝,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相聚于此,《團結就是力量》等紅色歌曲輪番唱響。
幾公里外,西柏坡鎮北莊村黨支部書記封紅卷早早來到村口,迎接兩岸媒體記者的到來。“《團結就是力量》相信大家都聽過,80年前,這首歌就是在我們北莊村誕生的。”封紅卷表示,《團結就是力量》廣為傳唱,激勵著全國億萬人民艱苦奮斗、迎難而上,成為北莊村的一張閃亮名片。
“團結之歌”也是北莊村的“振興之歌”。2021年,北莊村走出的姑娘王亞梅返鄉創建了“團結北莊手工坊”,帶領村里的嬸子大娘們一起制作千層底布鞋,創業增收。“我們還和電商直播平臺合作,把‘北莊鞋’推廣到全國各地,產品供不應求。”王亞梅說。
手工坊內,村民封大娘特意為兩岸記者展示了布鞋千層底的手工制作過程。她告訴記者,每做一只鞋可以收入幾十塊錢,手快的話一天就能做好。“現在日子好了,俺們納鞋底也不為掙錢,就想把這門手藝傳下去,讓大家多了解俺們革命老區的故事。”
如今,北莊村還建起了“團結書屋”“團結食堂”和電商直播助農惠農展銷基地等。2020年至2022年,北莊村集體收入從6.5萬元增長到13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1.2萬元增至2.1萬元,實現跨越式增長。
同西柏坡一樣,邯鄲市涉縣也是革命老區,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曾駐扎于此地。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相關資源發展旅游產業,打造赤岸村紅色記憶小鎮等景區,吸引眾多游客尤其是青年學生來參觀舊址、重溫歷史。
“紅色記憶小鎮修舊如舊,還設有織染鋪、刻印館、草編坊等體驗項目,讓參觀者身臨其境感受當年革命根據地的生活。”香港中評社記者陸文煜表示,小鎮可以推出更多研學互動項目,并與“互聯網+”相融合,相信會吸引更多游客到訪。
最美鄉村帶火民宿產業
“大洼村山清水秀、古香古色,房子、路橋都是用石頭建成的。這里不愧為最美鄉村,非常有發展旅游業的潛質。”走進涉縣更樂鎮大洼村,臺灣中華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袁天明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
大洼村是一座建于太行山中的古村落。幾百年來,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地取石建屋,一家一崖、一戶一峰,院疊院、房搭房,宛如童話里的“石頭王國”。2016年,大洼村被評選為“河北十大最美古鎮”,全國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一批優質民宿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我們的民宿2017年建成,不僅可以看到整個村子的全貌,還能望見遠處的太行山景,故此得名‘望山居’。”該民宿負責人江敬君介紹,不少村民也利用自家院子開起了農家樂,生意都很好,有些年收入能達到五六萬元。“‘望山居’二期項目今年‘五一’期間也正式開門迎客,預訂火爆,這讓我們民宿業者充滿了信心。”江敬君說。
在石家莊市井陘縣,由明代民族英雄于謙后人所建的于家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該村地處太行東麓,四面環山、綠樹掩映,村內建筑均由石頭建成,因此又被稱為“石頭村”。近年來,不少游客慕名來到于家村,體驗冬暖夏涼的石頭屋,了解這里的人文歷史。
路旁,村民于大爺叫住兩岸記者,邀請大家到他的民宿小院看一看——一間干凈整潔的鄉村石屋,每晚只需30元,還能品嘗到于家村的特色私房菜。于大爺說,如果有游客走累了,也可以隨時進來喝杯茶、歇歇腳。“游客經常問起村子的歷史,我也樂意講講民族英雄于謙和我們于家村的故事。”
“我去過大陸很多地方,每處都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內涵。”臺灣攝影學會講師姜振勇表示,大陸不久前恢復了臺灣居民團隊游,這將吸引更多臺灣民眾來大陸觀光交流。
非遺文化帶動兩岸交流
“定瓷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北宋定窯孩兒枕,就是在曲陽定窯燒制而成的。”在保定市曲陽縣定瓷博物館,工作人員向來訪的兩岸記者介紹了定瓷的歷史與發展。
定瓷燒制始于隋唐、興于宋、衰于元,是中國北方影響深遠的一個著名窯系,與汝、官、哥、鈞并稱五大名窯。上世紀70年代開始,經過兩代定瓷人的努力,古定瓷的傳統生產技藝得到完全恢復,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茶杯、碗具等百余種消費產品,讓古代宮廷藏品走進了百姓的生活。截至目前,曲陽已有定瓷企業攤點200多家,從業人員萬余人,年產值超過2億元。
近年來,曲陽還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依托定瓷燒制技藝開設非遺工坊24家,帶動當地就業千余人,年人均收入超3萬元。“我們設立了定瓷職業培訓學校,定期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學員之中有些留在定瓷企業工作,有些回到自己的村鎮從事相關行業,收入都要比原來高很多。”定瓷非遺技藝傳承人龐永輝說。
采訪現場,龐永輝還邀請兩岸記者親自上手,捏土、拉坯、刻花,體驗定瓷燒制技藝。“我曾去過臺灣5次,和臺灣陶藝界、文化界朋友之間的交流非常多。”龐永輝表示,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希望兩岸同胞能夠攜起手來,積極投身傳承、弘揚、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之中。
為期6天的活動中,兩岸媒體記者還到訪到涉縣索堡鎮鱘魚養殖園區,采訪鄉村產業發展及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的相關情況;參訪曲陽石雕博物館,了解非遺文化產業引領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此次行程讓我們新聞工作者度過一次豐富多彩的采訪之旅,希望大陸朋友有機會也多來臺灣走一走。”袁天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