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專家”成貶義詞 專家和公眾都可有所作為
“專家”這樣的詞匯如果變成貶義詞,恐怕是漢語的不幸,也是公共生活的不幸。
這兩天一些專家建議在網上火了。同樣的,“專家不要建議”的建議也火了。有人調侃,現在“專家”快變成貶義詞了,只要新聞里出現“專家建議XX”,大概率都不靠譜。本該引導社會意見的專業學者,公信力似乎正在快速流失。人們非但不買賬,相反還極盡挖苦諷刺,專家與公眾之間的信任變得有些松松垮垮。
不得不說,某些專家的觀點可議之處頗大。梳理近些年火爆的專家言論,如“農民開車種地”“閑置的房子可以出租”“給00后增加工作強度”“年輕人要放棄高薪職業,去賺錢少的崗位鍛煉”等等,確實看著讓人有些火大。
原因也很簡單,這些言語未免有些低估公眾的智商,有點遠離公眾的處境。就好像難道農民不想住到好房子里、天天開車上下班?難道人們不想有穩定的房租收入?如果有這個條件,還需要等到專家建議才恍然大悟嗎?所以,有些建議被批評是正常的,任何一種公共發言都難逃公眾審視,人們覺得離譜了,自然會“噴”。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建議大多集中在房地產和金融投資領域。無論具體的描述是什么樣,建議有多天馬行空,但人們似乎都能清楚地捕捉到背后的信息——趕緊買。這大概也是人們反感的原因,這些言論多少有些“看似建議、實則帶貨”的味道,專業學者似乎淪為了某個行業的代言人。
這可能是比一時口快失言更值得警惕的事。如果專家被認為失去了公共立場,其存在的基礎就已經在動搖了。
所以,擅長給建議的專家,在這個時候也不妨聽聽“專家不要建議”的建議。社會情緒的反彈,意味著人們還是希望專家能夠給出客觀中立、有建設意義的意見。作為公共發聲的群體,專家不能無視社會情緒和民眾處境,不斷揮霍自身的公信力。否則,“專家市場”也會自動淘汰。
當然,專家是個廣泛的群體,此專家與彼專家差距很大。公眾對某些專家建議有意見,但如果囫圇吞棗,將這個群體徹底抹殺,恐怕也是自身的損失。專家不會只說人們愛聽的話,專業意見往往就是直白顯露乃至令人不悅的。
輿論有意見正常,有意見之后能否繼續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理性探討的姿態,這更考驗社會認知的水位。如果因為對某些專家有意見,連帶著對“專業意見”都不屑一顧了,就未免得不償失。
所以,“專家”這樣的詞匯如果變成貶義詞,恐怕是漢語的不幸,也是公共生活的不幸。要避免這個現象,專家和公眾其實都可以有所作為,一邊學會講,一邊學會聽,最終讓真正的專家脫穎而出,讓專家真正當得起社會的期待。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