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各地區、各部門和全國各族人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向污染宣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努力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
1.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
2021年,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同比上升0.5%;876個地級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中,825個全年均達標,占94.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農用地土壤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5月26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然,這是一份綠意滿滿的答卷。在其背后,是中國這個最大發展中國家邁上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定步伐,是14億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推動綠色轉型的不懈努力。
——跟霧霾交鋒的戰場上,我國北方地區2500多萬戶實施清潔取暖改造,全國淘汰2400多萬輛黃標車、老舊車,229家鋼鐵企業6.2億噸粗鋼產能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為了讓碧水長流,養殖戶收起網箱,將河湖還給自然,城市污水管網快速推進,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升,長江沿線化工企業“關改搬轉”。
——以制度力量護航綠色發展,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更加完善,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改革方案相繼出臺,尤其是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仿佛一把“利劍”守護著祖國的綠水青山。
“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作出莊嚴承諾,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決心。
2.用汗水澆灌綠色家園
在總書記心中,這兩條江河的分量尤其重:
一條是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給沿江省市高速疾奔的發展方式敲了警鐘。此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長江,指出“長江經濟帶應該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一條是黃河。從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考察黃河,并于2019年9月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如今,江豚頻現、魚翔淺底,曾經“病得還不輕”的長江再次煥發生機;節水優先、分類施策,在同樣“體弱多病”的黃河兩岸,相關省份正大步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一塊塊生態環境的短板正在補上,一個個阻礙綠色發展的體制和制度堅冰正在消融。
——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入推進。“十三五”期間,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成為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越來越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更好保護。其中,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40年間從1114只增加到1864只,人工繁育大熊貓呈快速優質增長,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實現野外放歸并成功融入野生種群。
——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全面建立。一條條江河、一個個湖泊、一片片森林和草原有了專屬守護者,一大批民間河長、湖長踴躍上崗。
與此同時,全民義務植樹如火如荼展開,野生動物保護志愿者活躍在鄉野山林,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變成新風尚……大江南北,人們正用汗水澆灌和培育綠色家園。
3.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在行動
5月5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首批137只待產雌性藏羚羊通過青藏鐵路、青藏公路動物通道,向產仔地可可西里卓乃湖進發——一年一度的可可西里藏羚羊大規模遷徙由此拉開帷幕。
“藏羚羊種群生存狀況持續改善,是人類參與物種保護的成功案例之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連新明說。
“高原精靈”藏羚羊的故事,如同一個縮影,見證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不斷優化就地保護體系,積極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持續加大遷地保護力度,先后建立植物園、動物園(含海洋公園、海洋館)、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較為完備的遷地保護體系。
——國家生物安全管理能力持續提高,生物技術健康發展,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監管力度不斷增強,外來物種入侵防控機制逐漸完善。
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中國擔當,更有中國主張。
2021年10月,由中國提出、凝聚各方廣泛共識的“昆明宣言”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正式通過。宣言承諾,確保制定、通過和實施一個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并確保最遲在2030年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進而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2050年愿景。
4.從建設美麗中國到共建美麗地球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國智慧,贏得世界越來越多的肯定。
2013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理事會會議通過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2021年,聯合國以“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為主題,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
從建設美麗中國到共建美麗地球,中國一諾千金。
在肯尼亞東北部的加里薩郡,中企承建東非最大光伏發電站,既不排放溫室氣體,又能緩解肯尼亞“電荒”;中國的節水梯田模式“拷貝”到埃及,在西奈半島山區涵養水源;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老撾萬象的中老鐵路,建造過程中多次延長隧道、以橋代路,只為保護象群生存家園……
從推動低碳轉型到全球氣候治理,中國知行合一。
全力以赴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將生態文明作為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內容,綠色基建、能源、交通、金融等舉措持續造福“一帶一路”伙伴;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治理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促共謀謀團結,以篤行行擔當,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本報記者 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