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探尋“大思政課”的全新打開方式
核心觀點:“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毙聲r代的傳道者也不應局限于思政教師這個單一主體,還要拓展延伸至所有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敬業者、精業者。工程師們、企業家們、社區工作者們、手工業者們、技術工人們等群體,都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傳道者。
搖櫓聲中入姑蘇,楚漢風里觀彭城。近日,“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蘇州、徐州兩地。筆者三人作為高校師生代表,跟隨采訪團一道進行“沉浸式”走訪,深入工廠港口社區、領略吳韻漢風文化、對話基層一線工作者……以秀美的江河湖海為“課堂”,以生動的奮斗故事為“課本”,在對話中不斷學習、在問答中持續思考,探尋“大思政課”的全新打開方式。
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思政課講得更有溫度、如何讓思政課更入腦入心,幸運的是,在此次調研過程中,我們尋找到了答案。好的思政課不應局限于課堂,還要放寬視野、創新思路,從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走訪一路上所見到的城市高質量發展面貌、傳統文化數字化呈現、高新技術產業迭代升級、基層黨建個性化模式等都將成為我們未來思政課堂上豐富、鮮活的素材。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毙聲r代的傳道者也不應局限于思政教師這個單一主體,還要拓展延伸至所有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敬業者、精業者。工程師們、企業家們、社區工作者們、手工業者們、技術工人們等群體,都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傳道者。
作為95后、00后的年輕一代,筆者三人很少有機會如此深入地了解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況,而這次長達六天的江蘇調研則給了師生“充電蓄能”的機會。尤其是走訪的蘇州“姑蘇八點半”和徐州“國潮漢風”,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兩個品牌通過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印記,并融入年輕人喜愛的手作、手游、漢服、市集等元素,打造“夜經濟”網紅打卡地,讓筆者得以充分理解課本上提到的“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除了傳統文化創新,這次調研還讓筆者對“高質量發展”這個抽象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真正做到了化抽象為具體。徐州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蛻變,實現了經濟轉型與生態保護的融合,體現出“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而蘇州工業園區、徐州開發區等諸多高科技產業園區,則向我們近距離展示了創新的力量。
江蘇調研之行,以生動的企業創新案例、精彩的基層群眾奮斗故事讓傳統課堂中的文字和PPT“活”了起來,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調研過程中,學生邊走邊學、相互探討,并與專家學者和媒體記者進行交流,在深刻領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意涵的同時進一步掌握課本知識。
“大思政課”之“大”,在于教學理念的格局之大、師資利用的視野之大、課堂建設的平臺之大。把思政課講好,需要從課堂走進社會,從課本走向田間地頭,深度挖掘時代故事背后的大學問與大道理,需要在搭建的“大平臺”中,利用多元的“大師資”,建設素材豐富的“大課堂”,講述更多以高質量發展為內容的“大思政課”,從而真正實現思政課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實踐充分互動、與時代同頻共振。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楊蕙寧、謝文蘊、滕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