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上半年起訴幫信犯罪6.4萬人
招聘、兼職領域涉幫信罪問題較為突出
本報訊(記者盧越)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以下簡稱幫信罪)目前已成為各類刑事犯罪中起訴人數排名第3的罪名(前兩位分別是危險駕駛罪、盜竊罪)。最高人民檢察院日前發布幫信罪的基本態勢、突出問題和治理成效時指出,招聘、實習、兼職領域涉案問題較為突出,不少人員因為虛假、違法招聘廣告,陷入犯罪分子設計的陷阱,最終觸犯幫信罪。
幫信罪是2015年11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罪名,主要指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信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的犯罪行為,是電信網絡犯罪的重要“幫兇”。近年來,特別是2020年10月“斷卡”行動以來,檢察機關起訴涉嫌幫信犯罪案件上漲較快,檢察機關2022年上半年起訴幫信犯罪6.4萬人。
檢察機關發現,幫信罪案件激增背后,折射出一些社會治理特別是網絡治理問題,有的問題還較為突出,需要加強源頭管控、協同治理。
其中,三類人員涉案問題值得高度關注。第一類是在校學生。一些在校學生受老鄉、校園周邊不法分子蠱惑,出售、出租“兩卡”,淪為“工具人”;也有在校園里招攬同學收購“兩卡”,發展為“卡商”的。第二類是科技公司從業人員。這類人員抱著“賺快錢”“炫耀能力”的想法,以“技術中立”為擋箭牌,實則淪為犯罪的“技術助攻”。第三類是通信、金融等行業內部人員。他們違反“實名制”等規定大量辦理“兩卡”并非法出售、提供,成為電信網絡犯罪主要的工具輸送渠道。
此外,招聘、實習、兼職領域涉案問題較為突出。檢察機關辦案發現,有的招聘市場特別是網絡招聘平臺對招聘企業資質、發布招工信息等缺乏嚴格審查和管理,導致不少人員因為虛假、違法招聘廣告,陷入犯罪分子設計的陷阱,最終觸犯幫信罪。有的學校對學生就業指導、教育管理不到位,實習管理松弛,對實習單位審核不嚴,導致部分在校學生在實習兼職過程中受騙參與電信網絡違法犯罪活動。
檢察機關還指出,設備工具的源頭管理需進一步加強。針對辦案中反映的趨勢問題,檢察機關突出打擊重點,完善法律規定,加強案例指導,提高幫信案件辦理質效。同時加強類案監督,協同推動網絡訴源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