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7月25日電(記者蕭海川)“別看咱這個小區建得早,但現在車進車出不堵門。這里面有人大代表的功勞。”67歲的劉敏,在山東濟南槐蔭區閆千戶一區住了29年。她說,“見得著面、說得上話、辦得成事”的務實作風,讓人大代表與百姓走得更近了。
讓她之所以有這些感觸,是近幾年社區生活發生了變化。這一片區是濟南較早建設的城郊居民區,道路通行能力本就有限,再加上鄰近知名醫院,“行路難”愈發凸顯。“一共才兩個車道,路邊停車居多,還聯系不上車主,干著急。”劉敏說。
槐蔭區自2018年起開展“代表來了”工作,全國、省、市、區四級人大代表下沉到街道、社區和樓院。代表們亮明身份、公開聯系方式,通過開展政策宣講、走訪聯系群眾、開展工作監督等,當好群眾代言人。
百姓生活中的難事、愁事,被人大代表傾聽記錄,轉化為議案建議。2019年后,在當地人大代表的推動下,片區內的汽配城被拆除重建為停車樓,新增500多個停車位。“在停車樓改造中,區級人大積極介入,帶動20多個部門現場辦公,順利解決建設用地規劃等瓶頸問題。”槐蔭區人大代表、閆千戶村黨支部書記田峰瑞說。
類似的變化,還有很多。濟南歷城區東風街道七里堡南北社區,有這樣一塊“人大代表建議辦理公示牌”。根據公示牌記述,在歷城區十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10余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社區配電改造建議。承辦建議的國網濟南市歷城區供電公司,數月內便安裝啟用新的變壓器,保障了16棟樓、934戶居民用電安全。
“想要贏得群眾信任,沒有捷徑,就是辦好事、辦實事、辦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東風街道人大工作室主任鄭慶江是當時聯名建議的代表之一。他說,現在街道人大工作室的19位區級人大代表分成3個小組,各自有對應的選區。每個選區內還設有聯絡員,以實時了解百姓訴求、反饋辦理進展。
“與前些年相比,現在我的熱線電話雖然降溫了,但手機成了我得力助手。”濟南歷下區人大代表劉永海,有著20年的人大代表履職經歷。2004年,他在國內較早開通了“社區人大代表服務專線”,截至2021年底已接聽群眾來電1.5萬余通,解決疑難問題1300余件。
如今年近古稀的他,已適應了新的履職方式。只見他嫻熟地在手機上點了幾下,便登入所在的文東街道四級人大代表工作站。在這里,他既能看到群眾建言,還可以看到代表建議實時辦理情況。
互聯網,成了人大代表工作效率的“倍增器”。記者了解到,歷下區近年來全面推行“互聯網+網格”的“雙網辦公”新模式,通過建設人大代表履職系統,提高代表工作質量與效率;開辦“掃碼找代表”微信公眾號,群眾通過掃碼可直接向網格內代表反映問題。
時代在變、群眾訴求在變,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初心沒有變。“2020年以來,濟南不斷提升人大常委會聯系代表、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雙聯’工作效果,充分發揮代表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人事代表工作室主任李彬表示,目前濟南已建立代表聯絡站1052個,5700余名各級人大代表全部進站,并普遍推行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把群眾關注的“關鍵小事”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