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全國工商聯促進“兩個健康”工作現場會在河南鶴壁舉行,河南做法受到與會者關注。楊大勇 攝
推動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常態化
近年來,河南立足實際,守正創新,聚焦難點,切實加大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力度,推動各種實踐鍛煉形式制度化、規范化,著力建設一支適應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優秀黨外干部隊伍。
強化實踐導向,扛起政治責任。河南把實踐鍛煉作為加強黨外干部隊伍建設的關鍵環節來抓,將培養使用黨外干部納入黨委(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建立全省黨外干部培養選拔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基地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提出明確任務目標和具體工作舉措,研究解決黨外干部實踐鍛煉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升。
優化實踐平臺,創新發展模式。為優化黨外干部成長路徑,河南打造鍛煉平臺、拓展創新平臺、用好既有平臺,形成覆蓋省轄市、省管本科高校、省直機關、省管國有企業,以固定基地為主體、流動基地為補充的基地建設“雙模式”。目前已建立6個固定基地、35個流動基地,每年選派人數從10名增加到17名,實現了基地建設和人員選派數量“雙提升”。指導10個省轄市根據地方特點建立各具特色的實踐鍛煉基地,南陽市選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匯水區西峽縣作為全市實踐鍛煉基地,漯河市建立9個覆蓋工業園區、農村社區、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領域的實踐鍛煉基地。
三級聯動選派,注重跟蹤培養。河南堅持嚴把選派關口,政治上“一把尺”、范圍上“一盤棋”、素質上“一桿秤”,做到崗位設置統籌安排,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選派工作模式。各基地注重“人崗相適”,堅持“缺什么補什么”,量體裁衣制定培養計劃,為每名掛職干部明確一名幫帶領導,通過工作指導、經驗交流、履職考核等方式,強化全周期培養,確保優秀黨外干部學有所得、才有所長。
2012年以來,先后推薦7批8名廳級黨外干部參加全國黨外代表人士實踐鍛煉,選派6批74名處級黨外干部參加省級實踐鍛煉,各省轄市選派265名科級黨外干部參加本市實踐鍛煉。
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供稿
“一市一品”讓“黃河故事”五洲共享
基于歷史文化資源優勢,河南省近年來以講好“黃河故事”為主線,創新開展“一市一品”活動,打造“文化中國·絢麗黃河”統戰文宣整體品牌,著力增進海內外僑胞僑眷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一市一品”即每個省轄市打造一個僑務文化特色項目、擁有一個文化專屬符號、形成一張地方文化名片。截至目前,共推薦產生了少林功夫、黃帝故里、客家文化、殷墟甲骨文字、陳氏太極拳等特色文宣項目15個。
鄭州市聚焦少林功夫,建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開展“少林文化絲路行”系列活動;洛陽市建成客家之源紀念館,每年舉辦“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大會,凝聚僑心僑力;安陽市申報“大美中國字”項目,全方位講述漢字故事,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成為中西文明對話的重要活動之一;焦作市推出“太極圣地”品牌,太極課堂名揚海內外;南陽市講述“根在南陽,我的姓名故事”;濮陽市打造“雜技之鄉”;平頂山市力推“中國汝窯,瓷器故事”……
一個城市,一個品牌,一條紐帶,一張名片,“一市一品”讓中原文化走出國門,影響漸盛。
澳大利亞昆士蘭州“針尖上的非遺展示”活動上,8米長的汴繡作品引起轟動;60名“河南娃”腰鼓表演成為新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新春嘉年華的保留節目;加拿大豫籍僑胞主辦的“少林功夫”“太極+課堂”歷久彌新。“一市一品”也成為在泰國、老撾、所羅門群島、墨西哥等國的外派中文教師授課的主要內容。多地、多形式的“云端春晚”將少林功夫、太極拳、箜篌、魔術雜技、唐宮夜宴等特色項目盡數呈現,受到海外華僑華人點贊。2022年河南省線上海外春晚的海外點擊量超400萬,增進了華僑華人與祖(籍)國及“老家河南”的情感聯系,拓展了黃河文化海外傳播載體。
“一市一品”活動開展以來,在傳遞鄉音、凝聚僑心、傳播文化等方面作用日顯。從精英到草根,河南尋找到眾多“海外之友”,擴大了“朋友圈”。
法國市長的“臉書” (Facebook)、意大利米蘭的“與市長共進早餐”活動都閃耀著黃河故事的元素;新西蘭河南文化貿易促進會策劃舉辦的面向“Z世代”的“2021新西蘭基督城線上沉浸式少林武術互動表演暨中原歷史文化線上巡游”活動,得到當地市政府支持。
“一市一品”加深了海內外僑胞對中華文化的了解,引發了海外僑胞對中華文化的情感共鳴。截至目前,共舉辦近100場各類交流活動,海外受眾10萬余人次。
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供稿
“全域化”凝聚“新”力量 “全覆蓋”釋放“新”能量
如何將分散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組織起來,破解“看似千軍萬馬,點名無人應答”問題?河南鄭州通過“全域化”實踐,逐步實現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全覆蓋”。
鄭州現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133.3萬人,約占全市人口的1/8。2017年被確定為全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踐創新基地試點城市以來,鄭州市委連續5年將此項工作納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事項。
最初,鄭州從網絡統戰的“點”開始,成立“中原網絡達人聯誼會”,接著啟動“樓宇統戰”試點探索。2018年,探索范圍由“樓宇統戰”向“園區統戰”拓展。其間,召開全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會議暨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工作推進會,印發《關于加強鄭州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的實施意見》,建立和完善鄭州市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聯絡工作機制。
2019年,鄭州啟動“全鎮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新鄭市開展探索實踐,選取3個基礎較好的鎮(辦)作為“全鎮域”模式試點。成熟后,探索范圍擴大到新鄭市15個鄉鎮(辦),實現了由“全鎮域”到“全縣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的“一片紅”。
2020年,鄭州實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掃盲區、歸隊伍、創品牌”三年行動計劃。全市12個縣(市)區、4個開發區和市本級成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有條件的191個鄉鎮(辦)建立基層聯誼組織(分會或聯絡處、站),占鄉(鎮)辦總數的92%,147個社區、園區、樓宇和行業領域建立聯絡組織,構建了“牽總在縣級、主體在鄉鎮、延伸到社區、覆蓋到全域、聯系到人士”的全域化組織模式,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呈現出“千軍萬馬在歸隊,點兵點將有應答”的生動局面。
聯誼組織是“全域化”的重要支點,讓聯誼組織“活”起來尤為重要。為此,鄭州采取黨委政府主導“公轉”、各自發揮作用“自轉”的方式,實現了聯誼組織良性運行。“公轉”即由各級黨委、政府提供辦公地點、活動場所、人員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形式,聘用專職人員從事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組織設立黨組織、派駐黨建指導員,進行工作指導。“自轉”則主要發揮會長單位的優勢“自給自足”。
組織起來是手段,發揮作用才是目的。鄭州在新的社會階層人士中開展“樹標桿”活動,用“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建言獻策、科技創新、繁榮文化、行業發展、社會治理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急難險重、疫情災情面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走在前、做表率,展現出強烈的社會擔當,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本報記者 趙暉 闞力/文
“示范縣”創建厚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沃土良田
民營經濟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河南省啟動實施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實踐創新示范縣(市、區)創建活動(簡稱“示范縣”創建),旨在通過重點創建、示范引領,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樣板和標桿,助推新時代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示范縣”創建是河南省促進“兩個健康”的創新做法和重要抓手,根據創建方案,遴選37個縣(市、區)作為創建工作重點縣,科學制定工作方案和評價標準,從組織領導、營商環境、基礎保障等6個方面,設置62項評價指標,計劃通過三年時間推出30余個示范縣(市、區),帶動全省縣(市、區)“兩個健康”全面提質增效。
為促進“示范縣”創建,河南按照“非普惠、可操作、見實效”要求,研究推出20項支持示范縣的激勵措施。在工作統籌上,突出示范創建與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結合”。
“示范縣”創建工作實施以來,各地把著力重點向縣域市場主體聚焦,把資源要素向民營企業傾斜,不斷創新思路方法,探索出了許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創建經驗。淇縣在選派服務管家(首席服務官)基礎上,增派首席金融服務員、警務專員、法律服務專員、營商環境監督員,構建“五位一體”服務企業工作機制;淮濱縣建立“紅黃綠”三色清單(綠色已辦、黃色催辦、紅色督辦),確保有訴必接、有求必應、有問必答、有難必幫;蘭考縣建立“首席服務官”人才庫,創新實施“首席服務官”雙選制,企業需求在哪里,黨員干部就服務到哪里;長葛市突出政治引領,打造“紅色商會”,通過“工商聯+”“五大培訓”等特色品牌活動,有力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
如火如荼的“示范縣”創建,在全省形成了大膽實踐、競相創新、爭先創優的生動局面。兩年多來,培育發展中的示范縣逐步成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良田沃土、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錦繡花園。
以示范創建為引領,對標找差距、精準補短板,河南基層民營經濟統戰工作基礎更加扎實,“兩個健康”載體抓手更強,助企紓困質效進一步提升,企業獲得感、滿意度顯著提高,企業家健康成長氛圍愈加良好,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
本報記者 趙暉/文
以“三化”破“三難”
提升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平臺效能
近年來,河南省通過政策體系標準化、運行機制規范化、活動載體精準化,不斷發揮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凝聚和引領黨外知識分子的橋梁紐帶作用,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先后榮獲全國統戰工作實踐創新成果獎、全省100家“我為群眾辦實事”先進服務單位。
為破解組織建設難題,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政策規定。在全國首個以省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文件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建設的意見》,創新提出組織建設“十有”標準,規定全省各級黨委及政府有關部門職責任務。目前,全省知聯會組織已由2019年初的8家增至126家,累計發展會員9132名,省市兩級知聯會設立秘書處(科)工作機構8個,解決編制62名,工作保障經費300余萬元人民幣,信陽、許昌、濮陽等地實現組織建設全覆蓋。
為破解工作開展難題,拓寬工作思路,創新方式方法。建立運行機制,設立“一處六委十組”,即設立秘書處,學習宣傳、建言獻策、社會服務等六個工作委員會,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十個建言獻策專家組;完善管理機制,建立會議決策、領導分工、會員管理等機制,切實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健全聯動機制,橫向與兄弟省份探索舉辦有區域影響力的黨外知識分子峰會,縱向與省轄市、省管高等院校聯合舉辦高端論壇、課題調研。
為破解發揮作用難題,創新活動載體,延長工作手臂。開展“導航式”政治引領,先后舉辦培訓班36期,培訓會員2680人次,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分批次組織會員赴中共一大會址、遵義會議舊址等地“追尋紅色足跡,感悟初心使命”;開展“前瞻式”理論研究,創新舉辦河南省黨外知識分子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討會,形成理論成果300余篇;開展“把脈式”建言獻策,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全省發展大局,完成3項省級智庫項目,5項建議被納入河南“十四五”規劃,12篇調研報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黃河復航及生態航道建設調研報告》等報告提交全國兩會并獲國家部委批復;開展“問需式”社會服務,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先后舉辦“知聯中原·惠農幫扶”“送醫下鄉”“金秋圓夢”系列活動,捐贈助農項目價值2500萬元,籌集60萬元資助120名家庭受災困難學生。圍繞抗疫救災,組織“抗擊疫情·知聯中原在行動”、“7·20”特大暴雨防汛救災行動,9000余名黨外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累計捐款捐物1.09億元,充分彰顯了黨外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