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干、次仁曲珍:
藏漢夫妻“棄醫從農”帶領農牧民致富
高永干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次仁曲珍 ·拉薩市達孜區人“我們是2008年在那曲相遇的,當時我們在兩家不同的醫藥超市工作,參加主管部門組織的活動時便認識了,到夏天的時候就約著一起看賽馬節。”近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高永干在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講述,他與妻子次仁曲珍相戀、結婚和帶領家鄉農牧民一起奮斗的故事。
高永干介紹,自己出生于甘肅天水,醫務專業畢業后便到那曲工作,妻子次仁曲珍則是拉薩市達孜區人。二人戀愛一年多以后,于2010年1月結婚。
“我們兩家都是農民,父輩們挺支持我們的。我阿爸說,只要他人善良、勤勞,對我好就行,尊重我們的選擇。”次仁曲珍說,2010年春節及藏歷新年前,他們在拉薩領完結婚證后,便前往甘肅舉辦婚禮,“之前都沒有去過他們家,第一次去就是結婚。”
高永干被次仁曲珍的開朗、善良所吸引。他認為,結婚過日子,其實不論藏族、漢族,都是一個相互包容、理解的過程。高永干回憶,婚后每年過藏歷新年,妻子都會帶他去藏族親友家拜年,“我飲食習慣偏素,牦牛肉有些不愛吃,然后藏族親戚們很熱情,總是把最好的端上來。”他說,每次做客吃牦牛肉包子,他總是吃包子皮,而妻子次仁曲珍則負責將肉餡吃掉,夫妻二人形成了默契。
婚后,夫妻二人在那曲巴青縣開辦診所。2015年,高永干和妻子回拉薩市達孜區探親時正值農忙時節。“一起收青稞時發現,這里的種植方式相對粗放,雖然現代機械的使用比較普遍,但是田間管理這些談不上精細。”他說,相較而言,二三十公里外的拉薩市,時令蔬果的售價并不低。
“我覺得應該可以做點什么事,改善這種狀態。”高永干說,經過和妻子商議,他們決定嘗試改行,“棄醫從農”,改善達孜的種植狀況。2016年3月,夫妻二人成立西藏金麥穗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1000萬元人民幣。
第一年,公司以每年800元/棟的價格租了28棟小型蔬菜大棚,以900元/畝的價格流轉了部分土地,以此為基礎,發展現代化大棚蔬菜種植和青稞示范種植基地。夫妻二人一邊經營一邊學習,積累經驗發展公司。
到2017年時,高永干和次仁曲珍的公司共流轉土地2200畝,擁有蔬菜大棚60棟,其中1600畝進行青貯玉米試驗種植,整理出了一套適合青貯玉米高原豐產的種植技術規程。
高永干介紹,經過幾年的努力,夫妻二人的公司已發展到現在擁有4000多畝土地及90棟大棚的種植規模。目前公司可提供就業崗位92個,輻射帶動周邊農牧民400余戶,累計分紅150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和大棚租賃費用1500余萬元。
本報記者 江飛波/文
謝文·根多:
見證發展 繼續介紹真實的西藏
謝文·根多 ·歸國藏胞 ·全國政協委員 ·西藏自治區僑聯副主席“特別是回中國定居的這11年里,我親眼目睹了西藏日新月異的變化。”近日,歸國藏胞、全國政協委員、西藏自治區僑聯副主席謝文·根多在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從1984年首次回國至今,他見證了西藏自治區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2年出生的謝文·根多是西藏昌都強巴林寺第五世謝文·根多活佛,7歲時隨父母到海外,后輾轉至瑞士蘇黎世定居,謝文·根多遠離故土漂泊長達半個世紀。2011年,他結束漂泊回國定居。他說,自己是舊西藏過來的人,了解舊西藏的樣子。
“我體會最深的是現在西藏民眾生活的改善:交通四通八達,不論是和其它省區的聯系還是區內的道路等,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百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謝文·根多說,對西藏的脫貧成就感到欣喜。他不少海外的朋友,也為西藏如今的成就感到欣慰。
他特別提到,西藏的醫保制度讓自己印象尤為深刻。“中國最早提出這個政策時,我有點懷疑,這真的能實現嗎?”謝文·根多說,國外給他的感覺是只有相對經濟條件較好的群體才能有好的醫療保障。此后,中國的醫療保障覆蓋范圍越來越大,包括西藏普通百姓也實現了醫療保障,“看病就醫的報銷比例非常高,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很意外也很開心,這是偉大的成就。”
2012年,西藏自治區歸國華僑聯合會正式掛牌成立,謝文·根多任副主席一職。2018年,他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我現在還兼任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副會長。”他說,感覺身上也肩負著很多責任。
“每年的政協會議,我會提一些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發展的建議。”他說,所提的意見、建議最后都有跟蹤、反饋、回復,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實。
據悉,2019年5月,謝文·根多向國家捐贈了380余件文物和文獻,目前分別由昌都強巴林寺、昌都市檔案館和西藏自治區博物館等收藏保管。
“西藏在文化保護方面也投入重金,很多寺廟、文物等都得到了非常好的保護。”他舉例說,2019年起,西藏自治區官方累計投入數億元,開展迄今為止布達拉宮最大規模的古籍文獻保護與利用專項工作。這項工程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布達拉宮實際的古籍文獻保護利用模式,更多珍貴古籍文獻重獲新生,也讓更多人領略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與魅力。
謝文·根多說,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繼續向外界介紹真實的西藏。“我真心希望我熱愛的家鄉發展得越來越好,真誠祝愿祖國繁榮昌盛,扎西德勒。”
本報記者 江飛波 貢桑拉姆/文
扎塔:
民營經濟“乘風而起” 回報社會是使命和擔當
扎塔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 ·西藏金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我們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是得益于近年西藏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近日,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西藏自治區政協委員、西藏金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扎塔在接受《中國新聞》報記者采訪時稱,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如今西藏民營經濟呈現“乘風而起”的狀態。
扎塔介紹,自己出生于西藏日喀則江孜縣,上世紀90年代在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當兵。“當時退伍后便想著回江孜老家做些事情。”他說,日喀則人在西藏全區是出了名的勤勞,那時不少日喀則人在各地務工,于是他便組織了幾位農牧民,成立了當地最早的農牧民施工隊,抱團發展。
他說,民營經濟在促進西藏經濟增長、激發創新活力、增加就業崗位、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幾個人的施工隊到現在我們公司擁有長期固定員工800多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高級職稱及建造師等占大多數。”扎塔說,每年的施工高峰期,他們還需聘用上千人的施工隊伍。如今,公司已步入穩定發展階段,每年產值超8億元,納稅數千萬元。
他認為,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沒有日喀則父老鄉親的全力支持,就沒有如今的公司發展成就,“回報社會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
據悉,近年來扎塔帶領公司積極開展各類扶貧幫困活動:2017年自籌資金950萬元,在江孜縣日星鄉興建大型水塘,解決了兩個村4200多畝農田灌溉及附近農牧民飲水問題;2018年,投資1.4億元興建金塔江孜東部綜合市場,為7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發放產業分紅,同時提供50余個就業崗位,每年人均發放工資4.5萬元;2020年,為江孜縣日星鄉貧困戶發放扶貧裝載機租賃收益分紅28.8萬元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到3、4月份的時候,我們也面臨復工復產壓力,所有其它省區進藏員工均需進行隔離。”扎塔回憶,在政府防疫部門的指導下,公司上下齊心,共同防疫,順利度過了難關。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扎塔帶領公司黨支部在第一時間組織黨員捐助5.6萬余元馳援抗疫一線,并向日喀則市疫情防控部門捐助200萬元資金和價值6萬元物資,為租戶減免房屋租金217.3萬元。
據悉,2020年,西藏金塔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被評為西藏自治區扶貧龍頭企業,扎塔本人也獲得西藏自治區勞動模范、民族團結先進個人以及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江飛波/文
扎西堅才:
西藏團結穩定 各宗教才能共享昌明
扎西堅才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西藏佛學院副院長 ·拉薩市佛教協會會長 ·色拉寺經師“我們深知‘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只有社會穩定,各民族才能繁榮進步,各宗教才能共享昌明。”近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西藏佛學院副院長、拉薩市佛教協會會長、色拉寺經師扎西堅才在接受《中國新聞》報專訪時稱,西藏廣大僧尼要積極踐行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四條標準”,共同推進宗教和順、社會和諧、民族和睦。
1962年出生的扎西堅才于1983年進入拉薩市色拉寺學經,2005年以第一名的論文答辯和辯經考試成績,獲得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第一批“拓然巴”高級學銜,也是第一批獲得由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授予的“經師資格”一級經師。
扎西堅才認為,藏傳佛教是漢藏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唐朝時期文成公主迎請入藏的釋迦牟尼佛像,當下已成為西藏廣大信徒的信仰寄托;明朝永樂皇帝對當時西藏影響較大的高僧冊封三大法王名號;清朝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名號,康熙皇帝封五世班禪額爾德尼。他說,這些都是藏傳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歷史事實和有力證據。
扎西堅才談到,如今西藏經濟社會繁榮穩定,藏傳佛教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傳承時期,堅持走中國化方向,諸多有利條件,共同促進了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2011年10月,西藏佛學院在拉薩正式落成開院。扎西堅才高興地看到,西藏佛學院堅持傳統經院式教育和現代學院式教育相結合,教學內容從過去僧尼只修單一的佛學知識轉變為多元化發展,其中佛學課占比六成,其余還包括政治、法律、歷史、計算機以及文化等。他說,西藏佛學院的創建,是藏傳佛教中國化的有效途徑。
藏傳佛教以“愛國愛教、護國利民”為莊嚴承諾,以“顯密兼容、見行并重”為教義特征,以“弘法利生、饒益有情”為普世情懷。他認為,和西藏這些年的進步和發展一樣,藏傳佛教也在發展和進步。
“佛經有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其中‘四重恩’之一的‘國土恩’便是國家之恩。”扎西堅才說,佛陀言傳身教,就是要告訴我們學佛仍思愛國興邦、修行勿忘濟世利民。廣大僧尼應繼續弘揚慈悲為懷、普度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基本教義,在促進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中發揮積極作用。
本報記者 江飛波 貢桑拉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