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鋪展美麗中國新畫卷
我國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10年來,累計造林種草11.73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凈增13.75億噸,達到92億噸。林草資源總體呈現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態勢,為維護生態安全、增添民生福祉、促進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系統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
放眼神州大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正從藍圖變為現實。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長江保護修復、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持續推進,河湖長制全國推行,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提升到84.9%,比2015年上升18.9個百分點;全國動員、全民參與,持續推進國土綠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凈增13.75億噸,達92億噸;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中國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一幅天更藍、水更清、萬物更加生機盎然的美麗中國畫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鋪展。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然面臨諸多矛盾和挑戰,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要求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當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我們一定能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作者:清風(江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