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央企大國總師親筆詮釋“中國式浪漫”
幾千年前
中國古人以神話
表達對真理的渴望
開啟了探索的漫漫征途
如今
大國重器
赴九天、問蒼穹、下深海、翱長空
嫦娥、悟空、蛟龍、鯤鵬……
這些神話中的形象
都在現實中有了對應的存在
一個民族千年的浪漫幻想
就在中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中
得到了實現和無限延伸
今天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國資小新聯合知乎和主流媒體
推出《科學家來了
——鑄就大國重器 書寫中國浪漫》
邀請大國總師親筆書寫
參與網友近期關注的大國重器話題
在知乎吸引了百萬網友關注互動
網友直呼:科學家的浪漫才是真硬核!
建設核強國,是我們每一個核工業人的愿望,華龍團隊將繼續努力,不斷改進華龍技術,讓中國的自主的核電技術引領未來核能事業的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做出更大的貢獻。
“華龍一號”是我國基于三十余年核電研發、設計、建設和運行經驗,自主研發并成功建設的先進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在設計、設備、燃料、軟件、建造、運行維護等領域均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識產權。
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華龍一號”設置了完善的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充分吸收了福島事故經驗反饋,為保障安全,我們給它設計了雙層安全殼,可以抵御大型飛機的撞擊。我們還在設計上提高了“華龍一號”的抗震標準,讓它可以抵御17級臺風、9度地震的烈度。可以說,針對“華龍一號”防御能力的每一個環節,我們都做了冗余設計,給它配備了世界上最堅固的盾牌。
可以說,“華龍一號”的先進性和創新性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華龍一號”采用世界最高安全要求和最新技術標準,并通過漸進式改進形成高度成熟的技術方案;第二是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平衡。“華龍一號”滿足我國對“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電機組“從設計上實際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的可能性”的安全要求,完全具備應對類似福島核事故的能力,同時與當前三代主流機型相比具有明顯的經濟競爭力。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靠金錢買不來的,是靠市場換不來的,只能靠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建設核強國,是我們每一個核工業人的愿望,華龍團隊將繼續努力,不斷改進華龍技術,讓中國的自主的核電技術引領未來核能事業的發展,為人類和平利用核能做出更大貢獻。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
科技為民,守正創新。
AC313A的成功首飛,標志著研制工作將從試制階段轉入試飛階段,提升了我國航空應急救援裝備自主可控能力和供給能力。
AC313A直升機是為森林消防、地震救援、空中吊運、緊急輸送等應急救援任務而研制的。這型機最大外吊掛起飛重量13.8噸,灑水能力5噸,可運輸28名乘員,滿足高原、高溫、高寒等全疆域全天候多用途的使用需求。通過配裝消防吊桶、機腹水箱、水炮可以執行消防滅火任務,配裝光電平臺、搜索燈、救援絞車、醫療擔架可以執行搜索營救任務,配裝生命支持一體化設備可以執行緊急醫療救護任務,加裝應急漂浮系統還可以執行近海石油平臺運輸、海上應急救援等任務。
與此同時,該型機具備了優異的高原運輸性能,可以有效彌補我國西藏等高原地區應急救援和物資運輸的需求缺口。
從2017年啟動在AC313基礎上升級研制到如今首飛成功,近五年的時間里,型號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進,實際上是重新研制了一款新型直升機。作為直升機科研工作者,面向國家需求,打造高品質、高任務能力的民用直升機,我們矢志不渝,責無旁貸。我們也將以AC313A成功首飛為新起點,不忘航空報國初心,全力投入飛行試驗以及結構/系統地面試驗室試驗、適航審查和航空器評審等工作,以飽滿的奮斗狀態和型號最新的研制成果,助力國家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航空工業AC313A總設計師 劉文琦
仰望星空,腳踏大地。
翼龍系列無人機是航空工業研制的大型長航時無人機,用途非常廣,也獲得了廣泛認可。翼龍無人機是在我國航空科技創新成果基礎上,例如三代機的總體設計、電傳飛控、綜合航電等,通過對無人機技術的探索,實現再突破、再創新的成果。
回顧翼龍的發展歷史,既有初創時期無人、無錢、無時間的“三無”困境,也有當年首飛、當年鑒定、當年交付的奮發拼搏,還有國慶日航展獻禮的豪邁;回想“甘霖”的雨露滋潤、河南暴雨中的溫馨短信,我們始終踐行著“服務于國家安全,服務于‘一帶一路’,服務于民生福祉,服務于科技創新”的宗旨。
翼龍的發展,充分體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賡續傳承、探索創新、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科研情懷。
翼龍發展的十七年,我們秉承著“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理念,跨過了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到產業創新的三個階段,正面承接著更多的美好期許,邁向新的更加廣闊的天地,為趕超國際先進技術,加快“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進程,推動中國向制造強國、航空強國發展而奮斗!
——航空工業翼龍系列無人機總設計師 李屹東
愿做一朵浪花,推動中國的船舶裝備暢行世界大洋!
中國第38次南極科考目前已經圓滿完成,歷時174天,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雪龍”號和“雪龍2”號共同執行了此次考察任務,可以說為本次南極科考立下了赫赫戰功。
1993年,中國從烏克蘭買到了一艘可用于北冰洋運輸的船舶,經過多次改造,成為大名鼎鼎的“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2019年,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上海正式交付,“雪龍2”號一交付,就成為國際極地圈開展南北極考察的最先進科考船之一。
“雪龍2”號是第一艘滿足國際極地規則、具備艏艉雙向破冰能力的“極地破冰船”,她能夠在層冰1.5米加0.2米雪,大氣溫度-30攝氏度的冰蓋腹地,開展各種綜合性的科學考察和物資人員運輸任務,能將重約30噸的工程裝備輕松卸到冰面。其次,“雪龍2”號是一艘十分專業的“極地科考船”,船上的月池車間、作業甲板和實驗室加上各種先進的科考儀器設備,保證了“雪龍2”號可承擔極地海洋綜合調查重大科研任務。
極地是我們未來要探索的四大新疆域之一,“雪龍2”號的交付將從根本上突破長期以來制約我國極地考察綜合能力的瓶頸,打破少數國家對極地海洋調查的壟斷局面,為人類認識極地、保護極地、利用極地做出我們作為大國應有的貢獻。
作為“雪龍2”號的總設計師,我的內心無比自豪。自2009年國務院立項起,我們研發團隊“十年磨一劍”,一筆一劃把“雪龍2”號勾勒成了現實。“雪龍2”號的成功研制不僅是我們研發團隊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們“極地精神”的生動詮釋。
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秉持“極地精神”,總結經驗,不斷創新,用心設計每一艘船,甘做一朵浪花,推動中國船舶暢行世界大洋。
——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專家、“雪龍2”號總設計師 吳剛
要做硬核科技的攻堅者和挑戰者,要有堅守的定力,更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備要素。眾所周知,我國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為了將大規模大容量的西部清潔電跨越超遠距離送到東部,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是必然選擇。
特高壓直流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電壓等級,與±500千伏超高壓輸電方式相比,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具有許多優勢。一是輸電能力大幅提升;二是輸電損耗低;三是統籌利用環境容量,降低生態環境壓力;四是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
然而,在決定建設±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時,我們剛剛建成國內第一個自主設計的±500千伏高壓直流輸電項目,許多技術都還不成熟。而在國際上,相關技術領域也還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外方專家認為我們不可能建成這樣的工程。
隨著研究深入,特大電流下的絕緣特性、電磁環境、設備研制、試驗技術等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橫亙在我們面前。幾年后,我們終于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云廣特高壓直流工程。依托該工程,我們首次掌握了特高壓直流工程系統研究和集成核心技術,形成特高壓直流工程自主化整體解決方案。特高壓技術的誕生,意味著中國電力技術在國際上真正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飛躍,“中國標準”成為了“國際標準”,“中國創造”成為了“國際參考書”。
未來中國特高壓技術的發展,還在于服務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新的歷史機遇下實現更多創新突破,需要一大批的科技人才百折不撓、十年磨一劍,需要一代代人以“國之大者”為引領,真正把國之所需、企之所能、己之所長結合起來,用創新實踐詮釋自己的人生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方電網首席科學家 饒宏
勇攀新高峰,勇闖“無人區”。
白鶴灘水電站是世界在建規模最大的水電工程,安裝 16 臺世界上單機容量最大的水輪發電機組,在技術難度上站在了當今世界水電的巔峰。
白鶴灘水電站地處干熱河谷,極端天氣多發,夏季最高溫度能達到43度,風力最大時達13級,地質條件非常復雜。這樣的環境中,要高效組織建設一座規模巨大的工程,要面對諸多技術難題。
其中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成功研制和安裝百萬千瓦機組,催生了超級裝備,進入了世界水電裝備的“無人區”。但百萬千瓦機組談何容易,在國內外上史無前例。在15年的時間里,我們組織設計單位攻破了一系列世界級技術壁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今天我們的百萬千瓦水輪機組,電能轉化率高達96.7%,幾乎能做到每一滴水都不浪費,達到了世界大型水輪發電機組最高水平。
首臺機組成功發電的時候,現場許多同志流下了激動的眼淚,我們“贏了”,我們沒有讓國家失望。
如今,白鶴灘水電站全面投產發電在即,看著眼前的大壩,仿佛就是自己養育的孩子終于長大成人,開始報效祖國和人民,心中難掩激動與感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這段艱苦卓絕的水電機組國產化發展歷程,凝聚著中國幾代水電人“產業報國”的崇高追求。接過前輩手中“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接力棒,我們必將把白鶴灘積累的技術經驗和精神財富繼續傳承下去,為水電事業再立新功。
——中國三峽集團白鶴灘水電站建設現場總指揮 汪志林
大國總師鑄就大國重器的故事
映射出一代又一代央企科技工作者的
自力更生、薪火相傳
攻堅克難、矢志不渝
滿載了“手可摘星月,談笑凱歌還”的壯志豪情
他們的中國式浪漫
征程是星辰與大海
歸宿是對家與國最深的眷戀
面向未來
中央企業將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快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
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
于時代畫卷上
書寫中國式浪漫最硬核的科技注腳!
掃碼進入國資小新知乎專題頁
與大國總師互動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