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稻菽千重浪
“找周雷?他下田了!”
5月12日,周雷一大早就來到試驗田,播下了剛從海南南繁基地帶回來的數千份水稻育種材料?!耙粋€優秀雜交稻品種從親本選擇,雜交后代篩選,到得到穩定株系,一般至少要8到10代。從成千上萬的水稻中篩選最優秀的單株,然后經過組合測配、品比和區試,最后才能篩選出既高產又優質,且抗性好的一個新品種,這一套流程下來至少需要8到10年?!弊鳛楹笔∞r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室主任,周雷一邊播種,一邊給記者“上課”。
頭戴草帽,腳上穿著膠鞋,臉龐和裸露的皮膚被曬得黝黑……每年超過300天,周雷都“泡”在田間地頭和實驗室,圍繞水稻遺傳育種開展科研攻關。10多年來,周雷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多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克隆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并解析其分子機理,攻克了秈稻花藥培養力低下等“卡脖子”難題;培育出16個水稻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萬畝、增產糧食30多億斤。
1983年,周雷出生在“魚米之鄉”洪湖的一個小鄉村,每年農忙時,周雷的父母常常來不及回家吃午飯。不到10歲的周雷就做好飯菜送到田里,有時他也下田幫忙,一天插秧下來,“腰都直不起來”。
這樣辛苦的農活兒,收入卻不高。周雷從小埋下一顆夢想的“種子”:他希望將來能通過技術改變農業現狀,“讓千千萬萬像爸媽這樣的中國普通農民,能過得好一點”。最終,他報考了華中農業大學。
讀本科期間,在做“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時,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用實驗探索生物學的魅力,從此對遺傳學實驗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他考入中國農業大學碩博連讀,開啟了在遺傳育種領域的求索之路。
2010年,周雷博士畢業進入湖北省農科院工作。水稻良種是水稻產業的“芯片”,他選擇聚焦水稻遺傳育種開展科研。選育一個好的品種,往往費時數年,這個篩選淘汰的過程,凝聚了育種工作者多年如一日的艱辛付出。
一年四季,周雷必須跟隨水稻的生長周期,往返于武漢和海南陵水基地之間。在陵水基地試驗田,他經常在稻叢間一蹲就是幾個小時。炎熱的季節里,頭頂太陽曬,腳下水汽蒸,身邊蚊蟲繞……他必須全神貫注地把住穗頭,剪穎、去雄、套袋、授粉、封口、記錄、建檔。每次工作結束,整個人就像剛從水里出來一樣。
“父母一開始不太理解,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來,怎么還要下田干活?后來他們慢慢知道,我不是單純種地,而是通過研究來培育好種子,讓農民增收。”周雷說。
歷經數以萬計的雜交組合后,他們終于用表型鑒定、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花藥培養技術,成功創制出多個優質抗病蟲水稻新種質,育成16個優質水稻新品種,實現了優質與高產的協調統一,為湖北乃至長江中游地區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袁隆平院士的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周雷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擔當。
新生事物發展初期總會遭受質疑。科技成果也不例外。
作為團省委博士服務團成員、省科技特派員、省精準扶貧團成員,繁重的科研任務之外,周雷還要對口幫扶21個貧困村和30多家企業發展高檔優質稻訂單種植。起初,企業和農戶并不買賬。
周雷記得,2017年在湖北天門市推廣示范種植優質稻新品種時,自己和同事詳細講解品種優勢和市場前景后,鄉親們依然心存疑慮?!拔耶敃r就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找一個示范戶立下‘軍令狀’,示范效果好,大家自然就會認可?!闭f干就干,周雷和同事輪流住在示范戶家中指導,最終新品種示范田畝產高達1400多斤,而且品質優良。大伙紛紛豎起大拇指,向周雷咨詢品種情況。
“農民很樸實,掙錢不容易。只要推廣的品種好,他們就會信任你,而且對你也是掏心窩的好?!敝芾赘袊@。
前些年,在湖北潛江市,看到小龍蝦市場火爆,很多農民“重蝦輕稻”。周雷很是心急:只養蝦不種稻,容易導致糧食安全隱患;小龍蝦價格波動大,也會造成農民收入不穩定。
周雷和團隊展開為期3年的調研。在發現蝦稻田水稻播種遲、易倒伏、肥藥減施的特點后,他帶領團隊培育抗倒抗病蝦稻共作專用水稻新品種。2015年,團隊向湖北省有關部門提交報告,提出“蝦稻共作”的綠色生態發展模式。
如今,這一模式已在湖北推廣,并輻射至江西、湖南,實現了每畝蝦稻田的水稻產量提升30%、農民收入增加50%。
這些年,周雷和同事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累計超5000萬畝,助力糧食增產超過30多億斤。優質稻米收購價比普通大米提升30%到50%,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周雷說,培育出能夠應對惡劣天氣和病蟲害的高產稻種,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僅要高產,還要抗病抗蟲、抗倒伏、抗高溫及低溫等各種自然災害,相當于是用品種來保證我們糧食安全。”周雷表示,“農業科研多數時候都沒什么‘重大突破’,而是一個克服寂寞之后水到渠成的過程?!彼寡?,一個新品種可能會有上百種配方,他和團隊要做的就是篩選出那個最優的配方。
糧食低溫減產問題,困擾我國農學研究者多年。周雷從研究生階段就跟隨導師李自超教授展開攻關,前后花費10余年,終于在2017年首次成功克隆并解析分子機理的水稻生殖生長期耐冷基因CTB4a。研究結果也宣告了我國在水稻耐冷基因克隆領域的領先地位。
“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北方粳稻里的耐冷基因克隆到南方秈稻種子的基因里。大概5年后,水稻就可以從品種上解決低溫減產問題?!敝芾子行┳院?,“這樣我們國家就再也不用擔心低溫造成的糧食風險了?!?/p>
周雷的微信名字叫“稻之道”,水稻良種培育已經成為他追求的人生之道。如今,他已成為首批“湖北實驗室”——洪山實驗室的固定研究人員之一?!拔椰F在做的就是‘藏糧于技’,通過科學育種把水稻的產量、品質再提升?!敝芾灼诖?,繼續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我們做科研跟培育種子一樣,就是一代一代地接續奮斗,實現種業科技的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敝芾渍f。
柳 潔 董慶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