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據媒體報道,上海市教委等11部門近日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做好2022年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通知要求各高校視情適當延長畢業生在校生身份時間,保留其作為在校生的待遇,減輕其生活負擔和壓力等,并鼓勵企業及各類社會組織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擴大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項目規模、調整優化高校畢業生相關服務。
近一個月來,保就業也是一系列重要會議的高頻詞。據媒體不完全梳理,5月18日,穩增長穩市場主體保就業座談會召開,要求著力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增長保就業保基本民生。5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財政、貨幣政策要以就業優先為導向。5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舉措,以保市場主體穩就業。
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高達1076萬,疊加疫情因素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如何保就業,讓更多高校畢業生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既需要各方做好常規工作,包括盡力拓寬就業需求,幫助就業困難學生,更需要創新就業工作思路。高校延長畢業生就業工作周期,不能只盯著畢業時的畢業去向落實率來抓畢業生就業工作,而應該把畢業生畢業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就業,都納入就業工作計劃,做好跟蹤服務。
就目前的就業形勢看,今年高校畢業生在畢業離校時的畢業去向落實數據或不“好看”。如果盯著這一數據,那么“做好就業工作”,不免會出現針對數據的弄虛作假。如在學生“靈活就業”上做文章,把沒有簽約就業、升學深造的學生的去向都列為靈活就業。高校向社會公布的就業數據可能變得“好看”,但實則不少學生并沒有真正落實就業去向,這不是真正的保就業、保民生。
淡化對學生畢業離校時的畢業去向落實數據的要求,并非不重視學生的就業。恰恰相反,這要求政府部門、高校把關心畢業生就業真正落到實處。此次上海提出“視情適當延長畢業生在校生身份時間”,可以說是務實創新之舉,可以解決畢業生的實際困難,包括可以繼續以在校生身份在學校住宿、生活,享受有關在校生的補貼政策。之前,就有學生構想以“延畢”的方式來應對就業難,即申請延期畢業,給自己更長的畢業就業準備期。
與我國關注高校畢業生畢業時的畢業去向落實情況(以前為初次就業率,近年來調整為畢業去向落實率)不同,國外一些高校更關注校友捐贈率,以此來評價高校的辦學質量與畢業生就業發展質量。因為校友捐贈率被認為更能反映校友職業發展情況與對母校的感情。校友捐贈率高,意味著畢業生職業、事業發展情況更好,且愿意捐贈母校。為提高校友捐贈率,大學就不但要重視給學生高質量的教育,而且還要跟蹤學生畢業后的職業、事業發展。其主要方式是通過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會,給校友的職業和事業發展提供支持,建立起與母校的紐帶。
針對畢業生面臨的實際就業困難,我國有一些高校向校友發出公開信,介紹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希望校友給予支持。要重視校友的力量,使其成為拓寬學校辦學資源、幫助畢業生更好發展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此前要求高校“一把手”走訪百家企業,推薦本校畢業生,拓寬就業需求。而高校“走訪企業”的重要內容之一,應該就是了解本校畢業生在企業中的發展情況,企業對本校畢業生的評價,以此推動學校辦學改革,以及做好校友發展服務。
充分用活校友資源,這是一項各校都可以做,且可以馬上就做起來的工作。如可請校友擔任學弟學妹的就業指導師,提升其就業競爭能力;校友企業還可提供就業需求信息。應對就業難,辦法總比困難多。關鍵在于,必須直面困難,以學生為本,解決學生關切的問題,將各方的資源和力量調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