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北京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提供
雙清別墅
香山是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離開西柏坡,遷駐北平后最早的居住、辦公地。而雙清別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里程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到執(zhí)政黨的偉大轉變,也見證了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榮歷程。
雙清別墅院內的一座石壁下,淌出兩眼清澈的泉水,乾隆皇帝根據這兩眼清泉題名為“雙清”。民國時期,時任國務總理熊希齡創(chuàng)辦香山慈幼院期間,在這修建了一座別墅,用來培育人才,稱為“雙清別墅”。在香山的這段時間,毛澤東每天下午至少要會見一兩次客人。有時談話的時間長了,還留他們共進晚餐。
為什么要見這么多客人呢?用毛澤東的話來說,當時即將成立的中央政府是一個有各黨派、社會知名人士參加的民主聯(lián)合政府。中國的民主黨派雖然力量都不算大,人數也不多,但他們在知識界和海外僑胞中有一定的影響,在政治上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和上層小資產階級。他們同共產黨合作多年,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貢獻。中國共產黨準備繼續(xù)團結他們,共同建設新中國。
當毛澤東會見著名僑領司徒美堂時,由于司徒美堂年過八旬,身體病弱,毛澤東專門安排人用擔架抬老人上山。沒有現成的擔架,就用毛澤東用過的一把藤椅在兩邊綁上木棍,制成“轎子”。司徒美堂乘著平生最特別的“轎子”走進雙清別墅。他深為感動地說:“原來對共產黨了解不多,以為來北平是給共產黨抬轎子,捧共產黨上臺的。沒想到,毛主席這樣平易近人,民主協(xié)商的精神對我教育很深。”
毛澤東聽后誠懇地說:“我們今后要長期一直共事,我們大家既是坐轎者,又都是抬轎者。每一個愛國的志士仁人,都可以自己的特長,參加人民政府的工作,不但要做到盡職盡責,還要做到有職有權。”
雙清別墅位于海淀區(qū)買賣街40號香山公園靜宜園內。 《中國新聞》報發(fā) 李保旭 攝頤和園益壽堂
這里不僅留下了毛澤東匆匆的“趕考”足跡,也見證了他不變的為民初心。1949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離開西柏坡,到北平后選擇的第一個歇腳地就是頤和園益壽堂。自2014年6月益壽堂向游客開放以來,院內先后舉辦了“紀念頤和園對公眾開放一百周年書畫展”、“紀念頤和園對公眾開放一百周年藝術交流展”。為了紀念這段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進京趕考”第一站的歷史篇章,自2015年11月3日起,常設《古都春曉——尋訪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之路》主題展覽,開放至今共展出園藏檔案原件42件、園藏文物3件、歷史圖片101幅,還原了益壽堂作為中國共產黨進京趕考第一站的歷史。為頤和園這座歷史名園增加了一份厚重的革命文化內涵。
頤和園益壽堂位于海淀區(qū)新建宮門路19號頤和園內。2021年,頤和園益壽堂被命名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宋慶齡故居
位于后海北沿46號的宋慶齡故居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原狀陳列保持了宋慶齡生前在此工作、學習、讀書、接見、座談、宴請、休息、娛樂、喂鴿、賞花等生動場景,陳列宋慶齡生平展覽,是集參觀、游覽、活動、會議為一體的重要場所,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北京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自1982年對外開放以來,宋慶齡故居每年接待海內外觀眾20余萬人次,舉辦國內外交流活動百余場,正在成為收藏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的博物寶庫、研究宋慶齡生平事跡和偉大思想的權威機構、弘揚宋慶齡精神的堅強陣地、增進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
宋慶齡故居位于西城區(qū)后海北沿46號。1981年10月,由國家命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同志故居”,翌年5月29日起對外開放。“水立方”
2001年7月13日,北京贏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此后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紛紛來電來函,要求為中華民族第一次舉辦的奧運盛會表達心意、貢獻力量。
為了尊重、順應和滿足海外朋友們參與奧運、奉獻奧運的真誠愿望,2002年7月,北京市委、市政府決定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由港澳臺僑同胞自愿捐資建設。七年間,廣大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熱情支持、積極參與捐資共建北京奧運場館,共計捐款近9.4億元人民幣,全部用于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建設。2008年國家游泳中心在北京奧運會上大放異彩,服務2022年北京冬奧會,國家游泳中心實現“水冰轉換”,從“水立方”華麗轉身為“冰立方”。
今天,這座涉及參與捐贈國家和地區(qū)數最多,涉及參與捐贈人數最多,涉及捐贈資金數最多的單體建筑,已經成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這座融合時代特色和民族風韻的“水立方”,會讓后人永遠記住: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支持和參與。
2021年10月28日晚拍攝的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夜景。中新社發(fā) 陳曉根 攝臺灣會館
北京臺灣會館是中國大陸地區(qū)唯一原址復建、擴建、保存的臺灣會館,是北京重要的臺灣歷史文化遺存。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科舉制度被移植到臺灣。清廷統(tǒng)一臺灣后,科舉制度在臺灣得到進一步發(fā)展。為方便臺灣舉人來京趕考,1890年前后,由臺灣官員和在京臺灣鄉(xiāng)紳購建會館。1905年科舉制度廢止后,這里逐漸成為臺灣同胞在京城聚會、落腳的場所。
北京臺灣會館位于東城區(qū)大江胡同114號,2009年僅有540平方米的兩進四合院被擴建為3800平方米地上、地下兩層的建筑,在古樸北京四合院中嵌入了騎樓、拱墻、琉璃飾品等閩臺特色建筑元素。2018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授予臺灣會館“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稱號。
臺灣版的“五人上書”
大家都知道清末有個公車上書,可不知道還有個臺灣版的“五人上書”?在臺灣會館大門旁,就矗立著“五人上書”的銅像,1895年4月17日,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正式訂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地給日本并賠款兩億兩白銀。消息傳出,群情激憤,臺灣學子們再也坐不住了。馬關條約簽訂后的第十一天,由在京臺灣省籍人士葉題雁等五人聯(lián)合上書都察院,再由都察院左都御史代轉奏成文,上達天聽,史稱臺灣五舉子公車上書,文中措辭強烈,稱“夫以全臺之地使之戰(zhàn)而陷,全臺之民使之戰(zhàn)而亡,為皇上赤子,雖肝腦涂地而無所悔,”表達了臺灣人民堅決反對割臺的態(tài)度和抗爭到底的決心,如今百年已過,這五位愛國志士也早已逝去,只有五尊雕像還屹立在會館門前,坐觀百年風云。
臺灣會館位于東城區(qū)大江胡同1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