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博物館注入創新力(國際視點)
當前,新技術助力博物館成為創新基地。圖為5月12日,意大利理工學院設計的機器人R1帶游客游覽都靈馬達馬宮。
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隨著文創理念的深入,一些國家的博物館正逐步從提供文物典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的文化場所,轉型為向參觀者提供娛樂、學習和實踐的多元空間。文創應用場景更加生活化,參觀者也逐漸從單一的“觀眾”轉變為“文化消費者”。
5月18日是第四十六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世界各地的一些博物館在與公眾進行互動的同時,還通過最新技術展示各具特色的文創產品,讓博物館的厚重底蘊能時時伴隨在公眾身邊。
國際博物館協會認為,博物館正成為創新的基地,新技術在這里得到發展并應用于日常生活,激發出巨大潛力和影響力。
法國——
打造統一開發和管理平臺
法國瑪摩丹美術館是全球收藏印象派畫家莫奈作品數量最多的博物館。前不久,該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朱莉·馬奈:印象派記憶”的展覽,人們不僅可以沿著時間脈絡追溯印象派代表畫家的生平故事,還能近距離欣賞《日出·印象》《睡蓮》等代表作。
在瑪摩丹美術館欣賞完真跡后,人們可以到館內書店,通過別出心裁的文創產品,與大師“邂逅”。除了展覽畫冊、畫作明信片,美術館將莫奈作品中的日出、睡蓮等元素,融合在杯子、筆記本上。美術館還專門為兒童設計了魔方、拼圖、徽章等產品……設計精巧、獨具創意的小物件,拉近了小朋友與藝術的距離。
依托豐富的館藏展品,法國的博物館文創產業從產品創意、設計到生產、銷售以及售后管理,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早在18世紀90年代,法國就成立了國家博物館聯合會,逐漸形成了同盧浮宮、凡爾賽宮等32所知名博物館協同開發館藏作品的復制品、衍生品的文創產品開發模式。如今,該聯合會管理著34家實體商店,擁有龐大的銷售網絡。
近年來,法國一些博物館通過與各大時尚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設計精美、獨具文化特色的珠寶配飾、服裝等。法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會的銷售和市場總監瑪麗安娜·勒桑普勒認為,館藏作品的衍生品是觀眾參觀體驗的延伸,會給他們留下更持久的觀展印象,所以需要做到形式豐富且高質量。法國的博物館商店目前正借力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拓寬文創產品在網上的分銷渠道。
西班牙——
文創為日常維護提供資金保障
西班牙的提森—博內米薩國立博物館(以下簡稱提森博物館)位于首都馬德里的普拉多大道上,擁有大批重量級藝術收藏,是眾多博物館愛好者到訪西班牙時不能錯過的“打卡地”。參觀者在結束穿越時空的文明之旅后,還能在這里與數款含有館藏元素的定制葡萄酒“相遇”。
其中一款限量版2014年典藏紅葡萄酒格外吸引眼球。酒瓶上的酒標源于提森博物館收藏的油畫《瓶子和水果盤》,由西班牙畫家、雕塑家胡安·格里斯于1919年創作。畫面以豐富多彩的暖棕色調同清爽綠色和灰色相結合,被譽為“立體主義”的代表作。
西班牙的葡萄酒產量位居世界前列。這一文創版紅酒產自西班牙頗具盛名的格利諾侯爵酒莊,多次在國際葡萄酒大賽上獲獎。據介紹,酒體采用西拉、赤霞珠和小維多3種經典葡萄混釀,成為地中海飲食的上佳搭配。
提森博物館展出近1000件作品,貫穿從13世紀到20世紀的西方藝術史。這些展示了西方近800年生活方式的藝術作品,為博物館文創產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該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囊括文具書籍、家居用品、服裝皮包、飾品玩偶等。每一件作品都由知名藝術家、設計師和本地手工藝人合作完成,為避免文創產品“千篇一律”的同質化問題提供了新思路。
原創性文創商品為提森博物館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2019年,該館文創商品的銷售額為307.2萬歐元,當年門票收入為517.2萬歐元。受疫情影響,2021年,門票收入降至263.5萬歐元,文創商品收入為238.2萬歐元。文創收入為博物館日常維護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
意大利——
“跨界合作”帶來更多奇妙體驗
在迪拜世博會舉辦期間,意大利館在展廳中央展示了一座復制版大衛雕像,它的精妙造型,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
據介紹,與以往的復制手法不同,這座雕像以收藏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的館藏真品為藍本,利用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機,經40小時掃描的圖像原比例復制,連原作上的污漬、裂痕等都完全相同。將3D打印技術與館藏作品相結合,制作惟妙惟肖的文創產品,日益成為意大利一些博物館的全新嘗試。
意大利有4000多座博物館和古建筑群。為了保護、傳承好文化遺產并創造經濟效益,許多博物館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跨界合作”,利用新技術為博物館文創賦能。
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與一家游戲工作室合作開發了一款文創版手機游戲,受到眾多年輕人的喜愛。這款名為《父與子》的手機游戲,以一名考古學家與兒子的親情為主線,情節與博物館和藏品的歷史背景高度相關。游戲發行以來總下載量超過400萬次,許多游客尤其是年輕人經常帶著游戲來博物館實地體驗。該游戲已有多語種版本,續集也在開發中。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館館長保羅·朱利耶里尼表示:“我們正用一種新的‘世界語言’,向世界講述博物館的故事。”
意大利著名的烏菲齊美術館等4家文化機構還與科技公司簽訂協議,用加密技術復制達·芬奇、拉斐爾等藝術大師的名作并進行拍賣,所得收入將用于藏品的維護。和烏菲齊美術館一樣,意大利很多博物館不依賴于政府補貼來克服疫情帶來的挑戰,而是通過眾多創新措施,增強對博物館愛好者的黏性,為后疫情時代做好準備。
(本報巴黎、馬德里、羅馬、北京5月17日電)
本報記者 劉玲玲 陳曉航 謝亞宏 劉 剛
本報記者 劉玲玲 陳曉航 謝亞宏 劉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