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大道暢通 5G覆蓋山鄉
獨龍江“一步跨千年”
本報記者 王雅婧 通訊員 葉青
初夏,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擔當力卡山上的積雪消融,匯入碧綠如玉的獨龍江。獨龍江兩岸,綠樹成蔭,掩映著一座既古樸又現代的小鎮——這里是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獨龍族的聚居區。
獨龍族是新中國成立后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民族,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無路無電的原始窮山鄉。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南昆明專門會見了獨龍族干部群眾代表;2018年,獨龍族成為我國第一個整族脫貧的少數民族;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給獨龍族群眾回信,勉勵鄉親們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近,獨龍江鄉又迎來兩件喜事:5月11日,南方電網獨龍江鄉35千伏聯網工程正式投入運行,徹底結束了獨龍江地區孤網運行的時代;五一前夕,獨龍江鄉唯一的金融機構——獨龍江信用社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從勉強溫飽到家家戶戶有產業,從沒有一寸公路到大橋大道暢通,從與世隔絕不通水電到5G+數字化小鎮,近年來,獨龍江鄉不僅擺脫了貧困,更實現了“一步跨千年”的現代化振興發展。
從沒見過銀行卡到戶均存款超過5萬元
“家家戶戶都有了產業”
從獨龍江鄉政府出發,走10分鐘,就來到獨龍江東岸,岸邊有座頗具當地特色的黃色小樓,這里是獨龍江鄉唯一的金融機構——貢山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獨龍江信用社,全部員工只有四人。
別看信用社小,它可是全鄉創業致富的重要金融支撐。自2010年掛牌成立以來,截至今年3月,信用社已累計為當地群眾發放“農家樂”貸款472萬元、獨龍牛養殖貸款378萬元、草果種植貸款5548萬元、獨龍雞養殖貸款508萬元、政策類小額創業貸款1352萬元。
巴坡村的王世榮是巴坡村第一個在鄉信用社貸款的人。2015年起,王世榮先后向獨龍江信用社申請了三次貸款,用于擴大香料作物草果的種植。
在王世榮口中,草果不叫草果,是“金果果”。這個40多歲的獨龍族漢子如今種了40多畝草果,去年一年純收入9萬多元。王世榮說,“以前,我們住山洞、睡草屋,吃不飽、穿不暖。現在家家都有草果地,去年全村光草果年收入就達到640萬元,戶均收入2.5萬元,收入最高的農戶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不少村民都買了新車,添置了新家電。”
草果,是獨龍江鄉的一大支柱性產業。靠著金融支持和本地生態優勢,獨龍江鄉近年來發展起林下產業和生態旅游業,除了草果,還有羊肚菌、黃精、重樓、靈芝等名貴中藥材種植以及獨龍蜂、獨龍雞、獨龍牛養殖等。
靠著特色產業,2021年,獨龍江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萬元。在信用社,戶均存款超過5萬元。可2012年時,獨龍江鄉群眾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足2000元,更談不上有存款。談起鄉里的變化,獨龍江信用社主任和滇感觸頗深,2000年左右,獨龍江還是一個原始村落,過江靠溜索,出山攀“天梯”,村里人靠種點苞米等勉強糊口,不通水不通電,沒有任何現代化設施。隨著云南省委、省政府啟動獨龍江鄉“整鄉推進、整族幫扶”項目,2012年后,這里陸續貫通了公路隧道、跨江大橋、村組公路,蓋起新居。但要致富,沒有產業不行。發展產業,哪來的資金?信用社就是這么建起來的。
“信用社成立之初,別說貸款,村民都沒見過銀行卡!”和滇說,信用社見證了獨龍江的迅速發展。“2019年,獨龍江鄉整鄉建檔,1403戶獨龍族群眾有了自己的經濟檔案,同時,獨龍族成為全國首個‘整族授信’民族,家家戶戶都可以獲得金融服務,貸款額度也大幅提高、程序也更便捷。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會根據自己的實際生產經營需求,去主動尋求符合自己生產發展的金融產品。”
1989年出生的小伙子白忠平是鄉獻九當村村民,2019年,他順利地貸到15萬元,用來建起客棧“辛夢緣”。獨龍江生態優美,這幾年隨著村里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日益便捷,頗具民族特色的小鎮吸引了不少游客來觀光,鄉里索性發展起生態旅游。
白忠平說,他是在2014年獨龍江新隧道打通后開始做起農家樂,當時還只是空房里擺了幾張床。隨著來玩的人越來越多,地方就不夠用了。現在,白忠平的農家樂占地4畝多,有11間客房,還有20多間木楞房準備建,一年收入6萬元左右。“黨和政府的政策好,只要踏實干,日子是越過越好的。”白忠平說。
最晚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進入5G時代
村民得病可連線省城專家診治
“獨龍江鄉也上云了!”
前不久,中國移動100套“云桌面”系統運達貢山縣城,落戶獨龍江鄉中心學校。有了這套系統,學校可以通過教學管控平臺實現集中管理,還能對學生進行人機交互測試。
別看獨龍江鄉地處偏遠,擁有“云”這個新鮮事物卻不是第一次了。去年,全鄉各村各寨安裝了200多個“平安鄉村”攝像頭,攝像頭與云南移動“云監控”平臺連接,工作人員可以在高清大屏上實時查看村里的情況,避免緊急情況發生;遠在外地工作的村民,也可以通過手機APP,隨時了解家中老人和孩子的情況。
云平臺對網絡的傳輸速率、質量等都有較高要求,獨龍江鄉能上“云”,一個基礎是2019年這里成為云南第一個開通5G網絡的鄉鎮。
“大山深處有了5G網絡信號,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曾任貢山縣縣長的高德榮至今記得,2004年,他從獨龍江鄉撥出了第一個電話。當時全鄉只有一個基站,很多村都收不到信號,有電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村里通知開會,甚至要靠放炮傳信,一聲炮代表一般會議,兩聲炮則代表緊急會議。而如今,全鄉人手一臺智能手機,移動支付在村寨的大小商店也已經普及。
70多歲的迪政當村村民李文仕如今已經習慣了用手機微信的生活。村里的大事小情,主要通過微信來獲知。閑下來還會和在外地讀書的孫子視頻通話。2015年,李文仕曾有幸作為代表在昆明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會見,當時,她曾用獨龍語唱了一曲感恩歌謠:“獨龍江這么偏遠的地方,總書記都掛念著。”那一年,村里修通穿山公路隧道還沒多久,去昆明,是她第一次坐車出遠門。
在偏遠的大山深處修建5G基站,非常不易。在獨龍江群眾眼中,“只有中國共產黨會做這樣利益人民的事”。信息高速公路的暢通讓這個昔日最晚進入現代社會的民族率先進入了5G時代,“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電商”等在獨龍江鄉紛紛落地,帶動了當地的發展。
別看白忠平平時是個靦腆的小伙子,可做起直播來,一點都不拘謹。白忠平有個短視頻平臺號叫“獨立松”,2018年注冊的,如今已經有近3萬粉絲量,獲贊40多萬。對于云南最邊遠閉塞的獨龍江來說,這個數字有很大的意義。
“以前沒有鄉親做過新媒體,我就想嘗試做一做。”白忠平說,他主要發布一些獨龍江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內容,同時也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草果、堅果、獨龍毯、蜂蜜等特產,通過互聯網營銷的模式賣出去。鄉里有個叫“彩云優品”的電商平臺,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做起了互聯網生意。
除了電商,數字化建設在獨龍江鄉其他領域也逐步推進。獨龍江鄉政府以及部分村委會建起了電子政務平臺,提高了辦事效率。村民以前到鄉里辦個事,經常一天還辦不完,現在只要到村里幾分鐘就辦妥了。鄉里的醫院也連入了醫療網絡,村民得了病,可以在鄉里連線省城的專家診治。
森林覆蓋率高達93.1%,徹底告別刀耕火種、砍樹燒山
“我們捧上了綠飯碗”
最近,獨龍江進入一年中最美的季節。這些日子,龍元村黨總支書記呂正華運來鵝卵石和水泥,準備把房子周邊改造一下,再種些花栽些樹,打造一座鳥語花香的美麗庭院。
日子富起來,也要美起來。貢山縣委常委、獨龍江鄉黨委書記和文寶說,獨龍江鄉把整治農村環境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最近,鄉里正在實施創建“美麗庭院”、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行動,家家建庭院,戶戶忙種花,由鄉里提供水泥,發動群眾自己規劃設計,就地取材裝修自家庭院。
呂正華說:“獨龍江這幾年的變化翻天覆地,就我們龍元村來說,以前在整個獨龍江鄉是村容村貌最差的一個村,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家家戶戶住上了安居房。修道路、改廁所、清垃圾……經過一系列改造,現在村里道路干凈整潔,院子收拾得整整齊齊,雜物不見了,到處都是花,顏值高了,自己住得舒坦,還能吸引游客,收入來源又多了一項。”
依山傍水的獨龍江鄉,江水清澈碧綠,山林茂密青翠。依托獨特的生態和文化資源,獨龍江鄉建起旅游景區。月亮瀑布、森林小鎮、生態漂流吸引了大批游客。生態旅游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到什么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以前,獨龍族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不僅破壞生態,而且難以解決溫飽問題,一些村民只好靠砍伐樹木、獵捕野生動物去換糧食。如今,獨龍江鄉已經全面禁止狩獵和盜伐,并聘任村民為護林員。目前,獨龍江鄉森林覆蓋率高達93.10%,全鄉70%以上面積被劃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村里人說,我們捧上了綠飯碗,不砍樹不燒山也能致富。
清晨,在獨龍江鄉迪政當村,全國“最美生態護林員”獲得者李玉花與其他護林員一起,走進茂密的山林,開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從事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是一件特別高興的事。”李玉花說,“既能保護好山林,還能享受國家補貼,增加家里收入。”
“你們生態護林員的補貼每個月能按時收到嗎?”“都按時收到了!”李玉花說,貢山縣紀委監委的干部每次來村里,都會向村民了解生態護林員補貼的發放情況,自己心里特別踏實。
貢山縣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監督保障護林員補貼發放是當地紀檢監察機關監督保障“四個不摘”政策落實的重要方面。在貢山縣,產業扶貧項目從立項、實施到產生效益,全過程都有紀檢監察機關跟進監督保障。
2020年11月,貢山縣委巡察組在巡察易地搬遷點期間,收到護林小組長的反映:“護林員每月返回原戶籍地巡山兩次,增加了經濟負擔。”經過深入了解,巡察組發現部分護林員從其他鄉鎮搬遷到易地搬遷點后,工作責任區還在原來所在的鄉鎮,不但給護林員的統一管理帶來困難,還增加了護林員的支出。將問題轉交縣林業部門后,貢山縣出臺了《貢山縣易地搬遷安置點護林員管理辦法(試行)》,重新劃分了護林小組,解決了易地搬遷護林員“來回跑”,工作和生活分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