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5月1日電 題:特寫:勞模不老
新華社記者李鯤、栗雅婷
在篤信“勞動者永遠是年輕”的中國,許多退休勞動模范依然竭盡所能發揮余熱。
根據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制度體系,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屬于國家級表彰獎勵,自新中國成立至今,一共只表彰過16次,共有約3萬人獲此殊榮,他們被中國領導人稱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國的功臣”。
第133個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在天津市的3名年事較高的全國勞動模范或先進工作者,講述了自己“永葆青春”的“秘訣”。
初心:“大家說我沒有變,我就特別踏實”
“藝術家的喉嚨是長在自己身上,藝術生命存活于觀眾之中。”這是關牧村經常說的一句話。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她始終堅持為人民歌唱。
1970年,關牧村被分配到天津一個工廠當車工。雖然面對著不小的壓力,但工人師傅們的關心和幫助,讓她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
“大家知道我喜歡唱歌,就支持我在各種大會表演,生活上,看到我家里的被褥破了、棉花露了,工會的師傅就把裹棉紗的大布洗干凈,幫我把被子褥子包起來,我特別感激他們。”關牧村說,也是從在工廠的7年開始,她深切體會到藝術要源自生活、扎根基層。
此后的歲月里,關牧村憑借《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成名。仔細研讀這些作品的歌詞可以發現,它們都與百姓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現在,雖然登臺演出少了,但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關牧村,從未停止自己為人民服務的履職。“我提了很多關注民生的建議,比如弱勢群體保護問題、環境保護問題,還有農民減負等等,都被采納了。”關牧村說。
為了助力抗疫,關牧村演唱了《擁抱在凱旋》,還拍成了MV,受到了社會的普遍關注。“我覺得自己也應該為抗疫作一份貢獻。”她說。
現如今,關牧村還是喜歡去基層演出,特別是在車間里,那種熟悉的機油味和工人樸實的笑臉,都讓她感到很溫暖,“特別是見到以前一起工作的工友,大家說我沒有變,我就特別踏實!”
傳承:“只要他們需要我,我就隨叫隨到”
在天津港煤碼頭,兩度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孔祥瑞雖已退休,但一支以他名字命名的隊伍——“孔祥瑞操作隊”卻代代相傳。
經過近年來的智能化改造,孔祥瑞操作隊隊員已從簡陋的駕駛室,搬進了集控中心工作。在北斗衛星、5G技術等加持下,一個小姑娘坐在控制室里就可以調配各種大型設備。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今年67歲的孔祥瑞說,他見證了天津港從勞動密集型到機械化、再到半自動化,現如今實現智能化。
1972年,17歲的孔祥瑞初中畢業,被分配到天津港當門吊司機。直到退休前,他都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至少爬兩臺門機,檢查設備隱患。他經過不斷學習,逐漸做到可以“聽音斷病”,成為“藍領專家”,在退休前共完成了180余項技術創新、16項國家專利,為企業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超億元。
2017年退休后,孔祥瑞受聘成為交通運輸部等舉辦的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總決賽評委。截至目前,他已連續參加了七屆大賽,培訓了上百名藍領工匠。
現在,孔祥瑞的徒弟們還是經常找他請教問題。“技術不斷突破,靠的就是一代代人的接續努力,我也希望把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傳遞給年輕一代。”孔祥瑞說,“只要他們需要我,我就隨叫隨到!”
余熱:“等我的腿能下樓了,我就去垃圾箱旁幫大家垃圾分類”
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孫麗華今年已經74歲了,雖然從天津市河西區環衛局退休了20多年,但這位“城市美容師”從來就沒閑下來。
1998年退休后,孫麗華主動找到居委會,當起了志愿者。她挨家挨戶清理樓棟的垃圾和雜物,清除小廣告,與周邊學校共同創建“學雷鋒基地”“護綠小分隊”等,還組織社區的小學生利用周六日和課余時間,清掃社區衛生,開展揀臟護綠活動。
在她看來,這幾年技術進步、城市發展,人們的素質也提高了,“在機械化設備的幫助下,環衛工人正在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城市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一到晚上閃爍著霓虹燈,工作心情也好。”孫麗華說。
疫情發生后,70多歲的孫麗華報名當了志愿者,幫助測體溫,登記信息,一站就是兩個小時,“我做了三個月的志愿者,后來身體不好住院了,我就叮囑我老伴,讓他去幫我每天值夠兩個小時的班。”
前一段,因為身體原因,孫麗華又住了一個月的醫院,此刻雖然正在家里休養,但也沒閑著,正在研究垃圾分類的問題。“等我的腿能下樓了,我就去垃圾箱旁邊值班,幫助大家快速分類。”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