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托舉起家和國的美好明天(新視角)
中國人歷來將生育視為一件大事。《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表達了對孕育生命的禮贊,“兒女雙全”“兒孫滿堂”則寄托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真摯向往。可以說,在中國傳統觀念里,子孫一直是衡量家庭幸福的一把標尺。《孟子》有言:“國之本在家。”生娃不僅關乎家庭幸福,也關乎國家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抓住人口紅利機會窗口期,促進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如今,適婚適育年輕人的生育觀悄然發生變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末全國人口總數比2020年末僅增加48萬人。結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近年來我國出生人口呈下降趨勢。當下生育率走低并非無跡可循。宏觀來看,由于城市化、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其他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微觀上講,當下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高,年輕人顧慮增多,正如有網友所言“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近年來,為緩解人口問題結構性挑戰,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中國從國家層面不斷完善鼓勵生育、支持生育的頂層設計。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正式公布,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隨后,國家醫保局指導各地做好三孩生育政策費用和生育津貼待遇的給付、教育部推進“雙減”、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印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家衛健委印發《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2021—2025年)》……各部門加快出臺各項生育支持舉措。
各地不斷完善配套政策,旨在減少育齡婦女生育成本。例如,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出臺措施,發放生育津貼、育兒補貼,并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給予購房補助。浙江省規定,產婦在享受國家規定產假的基礎上,一孩延長產假60天,二孩、三孩延長產假90天;在子女3周歲內,夫妻雙方每年各享受10天育兒假。四川省攀枝花市增加托育床位數,解決年輕父母沒有時間帶孩子的問題。各地政府出真招、干實事,接連打出政策“組合拳”,不僅減少了年輕人的后顧之憂,也有利于營造尊重生育的良好氛圍。
政策好不好,關鍵在落實。一方面,產假延長、育兒假增加能否落地很大程度掌握在企業等用人單位手中,員工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另一方面,育齡婦女在職場中仍面臨隱形歧視,懷有“生娃即可能失業”的憂慮。未來,政府部門應切實肩負起更多監督主體的責任,增加企業等用人單位違法成本,破除職場歧視,同時在影響生育的痛點、難點上持續發力,讓政策紅利落到實處,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實惠。
生育觀,就像一滴水,折射出時代變遷。歲月流轉,不變的是國人對家庭幸福、國家強盛的恒久追求。新生命代表未來和希望,是家庭美滿的生動注腳,也將是民族進步的見證者、參與者。積極推動優化生育政策落地見效,加快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讓人們從“想生”到“敢生”,共同托舉起家和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霍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