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三級應急響應,全市醫廢收運車每天可“繞”地球一圈半
涉疫垃圾日產日清,最高日處置1130噸!
記者 張天弛 史博臻
上海每天有多少醫療廢物?每日新增1000多噸醫廢,全市近300輛醫廢收運車每天行駛里程近6萬公里,相當于繞著地球赤道跑了一圈半。
社區涉疫垃圾上門收運,“大白”全副武裝
天剛蒙蒙亮,當大多數人還處在睡夢中時,虹口區一封控小區內,一位收運“大白”已經開始了涉疫垃圾清理行動。
一系列流程駕輕就熟。“大白”上門后,將陽性感染者的生活垃圾袋外面再套上一個黃色專用醫廢垃圾袋,以后鵝頸式封扎,垃圾袋里的垃圾不超過容積的3/4。封口后,用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對垃圾袋表面進行消殺,再由收運人員就近送入社區衛生中心或街道臨時集中貯存點。
現在每次出任務,收運“大白”都當成一次“出戰”,確保做好防護、做好收運。與時間賽跑,行動要快,同時嚴格遵從標準。就拿防護來說,必須完全按照《上海市新冠疫情期間涉疫垃圾和醫療廢物應急收運處置實用手冊》中的規范步驟行事,依次穿上“大白”一次性防護服、戴上防穿刺手套和一次性橡膠手套,佩戴好護目鏡,腳穿防水靴、外罩鞋套,全副武裝地前往社區陽性人員居住地收運其生活垃圾,盡可能降低病毒在公共區域的存續時間。
據虹口區生態環境局介紹,涉陽生活垃圾運至街道臨時集中貯存點后,由虹口區城發公司每日直接送至嘉定區江橋焚燒廠處置,社區衛生中心的醫廢則由市固處公司上門收運處置。
在黃浦區,豫園街道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同區南房集團、黃浦區城發集團、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多方力量先后組建了老舊小區環衛志愿者隊伍、醫廢垃圾清運隊和涉陽垃圾收運隊,督促各物業服務企業繼續做好物業服務,解決垃圾清運的堵點,打通街道疫情防控“環衛線”。組建至今,豫園街道醫廢垃圾清運隊和涉陽垃圾收運隊已累計清運涉陽垃圾和醫廢垃圾超過50噸。
醫廢處置量不斷攀升,多家處置單位齊上陣
“白+黑”收運模式又成了上海環境集團下屬固處公司的常規工作模式。固處公司黨總支書記、執行董事包海賓告訴記者,“白+黑”模式是指該公司127輛醫廢專用車白天收運常規醫廢和隔離點垃圾,晚上去收涉疫垃圾。“我們駕駛員隊伍有176人,他們每天平均要跑三趟,常常是凌晨四五點鐘出發,夜里10點以后回廠。”他說,因為要穿著防護服上崗,這些平均年齡超過45歲的隊員們出發前都要穿上“尿不濕”,工作期間幾乎都是不吃不喝。
3月以來,上海涉疫垃圾產生量和處置量不斷攀升。記者從上海環境集團獲悉,3月8日,上海涉疫垃圾收運處置量為380噸,3月15日升至490噸、3月29日554噸、4月8日612噸、4月14日首次超過1000噸、4月19日達到了1130噸。
作為上海醫廢“收—運—處”的唯一單位,上海環境集團及旗下多家單位一齊上陣,守牢防疫“最后一公里”。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面對不斷攀升的醫廢數量,集團現已啟動醫療廢物收運處置三級應急響應——完善涉疫垃圾收運體系,科學調配力量,提升醫廢收運處置服務標準和質量,努力確保全市醫廢應收盡收、應轉盡轉、日產日清。
在各焚燒廠內,涉疫垃圾嚴格按照“五定”工作原則,入廠專用時間、專用通道,兩次消毒、直接入爐焚燒,做到專項生活垃圾“即到即投即焚”。同時,工作人員還要做好防護、消毒、健康記錄、核酸檢測等,確保入廠專項生活垃圾及時、有序、高效、安全、無害化處置。
截至昨天,上海環境集團承擔的涉疫清運任務已覆蓋全市6700余家醫療機構、39家定點醫院、185家方艙醫院,加上76個集中隔離點、10個港口集中居住點,以及虹橋、浦東機場國際航班和上海港國際航行船舶的涉疫垃圾收運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