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政務服務 便利群眾辦事(法治頭條·咱們的法治獲得感③)
“幾年前,開一家書店,總共要提交33份材料,幾張證辦下來要40天。現在開店只要一張綜合許可證,上周提交申請,這周店就能開業了!”北京市朝陽區市民李先生看著自己馬上要開業的書吧,臉上寫滿喜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治政府建設蹄疾步穩,各地通過優化政務服務,便利群眾辦事生活。“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的全面實施,“告知承諾”等創新模式不斷涌現,數字信息手段深入應用,企業和群眾反映強烈的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越來越多的“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讓群眾辦事越來越便利,法治獲得感越來越強烈。
減證便民
證明材料“可少交”“不用交”
山東省濱州市交通技工學校駕校報名處的大廳里,陸續有人前來報考網約車駕駛員從業資格。
走進報名大廳前,市民顧蒙心里還有些擔憂。
“兩年前,我也來申請過一次。當時的工作人員要求去相關部門開具無犯罪記錄、無交通肇事記錄等證明材料,辦理流程十分繁瑣,有些材料一時難以辦理,于是無奈之下只好放棄。”顧蒙回憶起兩年前的經歷。
聽說最近網約車駕駛員資格認證做了改革,個人不需要再提交各類證明,顧蒙就想著再試試。
進了報名大廳,顧蒙發現他的擔憂完全沒必要。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顧蒙拍了照片,提交了個人基本資料,就辦好了報名手續,全程不到3分鐘。
駕校教務科科長楊均星介紹:“從前,網約車駕駛員資格認定需要提供好幾項證明材料,涉及公安交管、檢察院等多個單位,證明需要報名人去開具。現在濱州實行‘證明材料不用跑’改革,群眾報名網約車駕駛員資格,只要提供個人基本資料,駕校幫助提交到市交通局。其中涉及的無犯罪記錄、無交通肇事記錄等證明材料,由市交通局聯系市公安局等單位,統一為學員開具辦理。”
過去幾年,各地各部門持續深化各項“減證便民”改革,各項措施紛紛落地,人民群眾辦事越來越方便。此前,各地紛紛開展證明事項清理,許多不必要的證明事項群眾不必再提供。在此基礎上,2020年底以來,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在全國全面推行,又為減證便民增添了重要內容。
陳先生到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政務服務中心,想通過居民醫保報銷意外摔傷的治療費用。
“其實在來之前,還擔心辦不了。”原來,陳先生是在外地摔傷,在當地就醫出院時忘了開具“意外傷害無他方責任”的相關證明。“按照相關規定,意外傷害必須沒有他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享受正常的報銷政策。”陳先生說,如果再去就醫地開證明,來回交通花費太大,于是他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來潁州區政務服務中心申請。
“在提供正常住院報銷申請材料的基礎上,只需要在新版城鄉居民醫保意外傷害調查核實表上填寫情況,并承諾情況屬實,就完成了申請手續。”陳先生高興地說,“只要承諾就能辦,真方便!”
自2020年底,一系列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項,不用再提交“證明”,而是通過簽署“書面承諾”辦理。事前繁瑣的證明手續,變成了簡便的承諾。承諾的真實性由行政機關通過信息共享、事中檢查、事后核查等方式加強監管,群眾和企業辦事創業更為方便,在法治政府建設過程中體會到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愈發增強。
數字賦能
“網上辦”與“自助辦”相結合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在“放管服”改革中,借用現代科技手段,不斷創新便民舉措,讓群眾辦事不再難、不再煩。
這天,剛大學畢業來到福建省廈門市工作的王毅要為自己辦理落戶手續。
“我在網上看到,廈門市公安局針對戶籍業務的辦理,推出了一項通過微信小程序進行‘智慧填表’的新功能。”王毅拿出手機,登錄“e鷺安”微信小程序。根據提示,他點擊選擇了“戶籍業務自助預約填表”功能。填上自己的姓名、身份證號等基本信息后,其他各項信息也都立刻自動填寫完畢。填表完成后,立刻跳轉到預約辦理時間。只花了2分鐘左右,就自助填寫完了全部信息。
“過去辦理戶籍相關業務,群眾需要在派出所戶籍窗口手工填寫申請人姓名、出生日期、戶籍地等10多項信息,至少耗時10分鐘。”廈門市公安局相關負責人說,“如遇到填寫錯誤的情況,群眾就得重新填表修改,耗時又費力;遇有不會填寫的項目,戶籍窗口還需安排專門警力現場指導。有些群眾因此產生不滿情緒。”
為便利群眾辦理業務,廈門市公安局人口管理處精心梳理了夫妻投靠落戶、技能人才落戶、出生申報等14項高頻戶籍業務,優化群眾常用填寫的業務表格,依托大數據平臺和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推出“智慧填表”新功能。從去年5月起,群眾到戶籍窗口辦理相關業務前,只需通過“智慧填表”功能線上填表,現場無需手工填寫紙質表格,省去了現場填表等候時間。
科技賦能帶來的辦事便利不僅僅在事前,也能體現在辦理過程中。“網上辦”“掌上辦”與“自助辦”相結合,群眾享受的方便越來越多。
這天下午,市民陳先生來到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車輛管理所準備辦理駕駛證換證業務。
到了車管所,陳先生抬手看了看表,已經下午4點多了。“已經臨近下班時間了,不知道今天還能不能辦成?”陳先生心里打鼓。
雖然已接近下班時間,但陳先生還是順利辦理了換證業務。這一切,都得益于交管業務自助辦理的推廣。陳先生進入車管所大廳后,先進入自助體檢機,幾分鐘后便完成了體檢。然后,他使用自助照相機完成了證件照拍攝。最后,他帶著材料來到業務窗口處,經工作人員檢查無誤后,這次換證業務便完成了。
近年來,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已實現車管業務體檢、照相、受理、制證全流程自助服務,群眾可以快捷辦理駕駛證換證、體檢等業務。
“現在車管所大廳里的自助機器非常方便,照相、體檢都可通過機器自助辦理,省去了跑腿、排隊時間,以前可能需要半天甚至好幾天才能辦完的業務,現在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完成了!”陳先生說,“而且休息日也可以來自助辦理相關業務,不用專門請假,省時又省心!”
跨域通辦
“移動人群”辦事不再來回跑
巴德瑪是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烏力吉蘇木衛生院的一名財務人員,過去,他每月都要到稅務局申報社保費,遇到特殊業務還需往返近600公里,到巴彥浩特辦理社保核定和申報繳費業務。
內蒙古自治區立足區域點散線長面廣的征管服務難題,全區試點建立“遠程可視化辦稅中心”,打破地域限制,提供線上咨詢和遠程辦稅繳費“一對一”服務,實現辦稅繳費業務難題線上受理、即時解決。
“再也不用來回奔波了!”通過遠程可視化的辦稅方式,巴德瑪省去了每月一次的奔波之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跨省通辦”范圍,基本實現電子證照互通互認,便利企業跨區域經營。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跨域通辦”,既是法治政府建設、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要素自由流動、便利群眾生活的重要支撐。近來,各地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不斷創新優化服務,滿足數億“移動人群”辦事需求,讓政務服務便捷度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黃先生是上海人,在山東省棗莊市開辦了一家公司,最近因業務拓展需要變更公司營業執照登記的經營范圍。“以前,上海的電子身份證信息在山東的工商登記系統中可能無法被識別,只能拿著身份證去現場辦理。”黃先生說。但這次顯然不同,黃先生打開上海“隨申辦”APP,亮出電子身份證,經掃碼識別,有關信息便上傳至當地政務平臺,完成變更登記。
“只要拿上手機,亮一下證就可以辦了,大大方便了企業和個人的經營和生活。”黃先生說著,十分開心。
黃先生能享受到這樣的便利,得益于去年上海市和山東省簽署合作協議,開展“滬魯通電子證照互認應用”工作。棗莊市山亭區率先與上海部分地區完成數據、系統對接,初步實現個人證照信息兩地的讀取、調用。
“其實不僅僅是跨域事項的辦理和電子證照的互認。作為普通公民,不管是在山東還是上海,我深刻地體會到去政府部門辦事時,流程越來越簡便,規則越來越清晰,指導越來越細致,政府也在積極努力營造一個積極、公平、透明、穩定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黃先生說,“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辦事都越來越便利,群眾越來越能體會到獲得感和幸福感!”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