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6億元,教育、科技、交通支出仍排前三
今年北京財政收入將突破6000億元
2022年,北京財政收支緊平衡狀態仍然持續。綜合基數因素、疫情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預期今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69.6億元,首次突破6000億元大關。
1月6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北京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大會審議,給出了2022年北京財政工作的主要目標。
關注1
2022年北京將落實國家新的減稅降費政策
2021年,北京最終實現全年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1%,遠超預期。在這樣的基數壓力下,盡管北京的財政收入增長有較好支撐,但考慮到全球疫情形勢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2022年北京收入增長仍然面臨一定挑戰。同時,各領域對資金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長,支出的壓力也很大。
在這樣的形勢下,報告給出明確判斷:2022年,北京財政收支緊平衡狀態仍將持續。北京全市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將趨于吻合。
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北京確定了2022年財政目標: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6169.6億元,增長4%,略低于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GDP增速目標(同比增長5%以上)。這也是北京財政收入首次突破6000億元大關。
報告解釋,這樣的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今年將繼續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以及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這些都可能導致財政收入減收。
據報告,2022年,北京將落實國家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制造業等支持力度。
同時,政府將繼續“過緊日子”,2022年,北京安排“三公經費”預算7.09億元,下降1.1%。其中,因公出國(境)費1.41億元;公務接待費0.21億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5.47億元。
關注2
今年將建設一批普惠托育服務設施
支出方面,2022年,北京安排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156.0億元,增長4.3%。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兩區”建設、高精尖、科技創新、京津冀一體化、中軸線申遺保護、雙碳等都屬于剛性支出,需要資金提供保障。
教育、科技、交通仍然是排在前三的支出“大頭”,具體到每一類支出的花錢細節,就能看出財政資金的側重。
記者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積極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出臺政策支持幼兒園招收2至3歲幼兒。這可以被看作是“三孩”配套政策的一個具體落地,將緩解0-3歲嬰幼兒無人照護的生育矛盾點。
與之相呼應,財政資金在此方面也有更多投入。教育作為每年北京財政支出最多的領域,2022年的支出結構將有明顯調整,主要向“三孩”傾斜,建設一批普惠托育服務設施,加大對學前教育等薄弱環節支持。同時,衛生健康支出也安排了這部分資金,完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2022年,北京用于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增長最多,將安排30.2億元,增幅達15.8%。報告解釋,按照中央政策要求,2022年新增了對中央在京企業等所屬老舊小區改造的資金支持。
此外,副中心三大建筑——劇院“文化糧倉”、圖書館“森林書苑”、博物館“運河之舟”的開辦、中軸線申遺、冬奧、“雙減”課后服務,以及國務院剛剛批復的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都是2022年財政資金的保障重點。
關注3
支持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央企持續在京發展
與往年相比,今年的預算報告呈現了更多“干貨”,特別是對近期相關社會熱點進行了“回應”。
比如,報告指出,將支持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央企及其子公司、分公司持續在京發展。這些企業對于北京財政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
又如,對土地市場出現的波動,報告指出,將關注經濟運行趨勢、土地市場波動等情況,提前制定應對經濟不確定性的工作預案。
此外,進一步加強政府債務管理,科學測算債務水平,將政府債務率保持在合理區間,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報告還提到,將探索建立重大政策財政可承受能力評估機制,增強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
■ 相關新聞
去年北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8.1%
2021年,北京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32.3億元,同比增長8.1%,遠超過年初設定的“增長3%”的預期目標。其中,地方級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87.1%,收入質量排名全國首位。
1月6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開幕。北京市2021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2年預算草案的報告提請大會審議,也就是常說的“北京賬本”。上述數據成為2021年的“北京賬本”中的最大亮點。
2021年,北京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實現收支平衡。其中,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32.3億元,增長8.1%,加中央返還及補助、地方債等,全年收入合計8042.5億元。支出方面,去年一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862.7億元,增長1.3%,加上解中央、地方債還本等,支出合計8042.5億元。
總的看,受2020年突發疫情財政收入低基數增長的影響,全年財政收入總體呈現“上半年逐步回升,下半年穩步回落”運行趨勢。
收入方面呈現了多個亮點。比如,在收入中,地方級稅收收入去年實現5164.6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7.1%,收入質量排名全國首位。
又如,8.1%的收入增速也遠超過年初設定的“增長3%”的預期目標。記者梳理發現,自2021年3月份起,收入連續九個月呈兩位數增長,12月份增速回落至個位數。
財政收入超預期的增長得益于多個行業的帶動。其中,表現最亮眼的是醫藥制造業,在新冠疫苗生產的帶動下,該行業去年收入增長達1.8倍。此外,頭部互聯網企業快速發展帶動信息服務業收入增長33.1%;批發零售業和商務服務業也隨著疫情的好轉開始回暖,收入分別增長25.1%、13.0%。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8.1%的同比增速遠超預期,但報告也指出,2021年的財政收入仍然屬于恢復性增長。與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增長2.0%。
政府賬本并不是“賺得越多、花得越少”就越好,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都需要政府拿出“真金白銀”給予保障,這也是所謂“剛性支出”,是必須要花,且要花“好”的錢。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