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這幾期的《教育圓桌》中“落后地區名優教師流失”比較關注。為何?因為這是一個老生常談且不尋常的問題。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個積極向上的人理應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是在教育領域,這樣貌似公平的市場選擇機制背后卻隱藏著極大的不公。
優質的教育資源不是某個發達地區或者個別人的專利。優質的教育資源屬于全民所有,只要是這片土地上的,無論其是富裕還是貧困,都有權利去擁有。倘若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富裕發達地區的專利,那么落后和貧困地區何時才能擺脫貧困?民辦的優質教育資源沒有義務去教育扶貧,但是作為公辦優質教育資源去教育扶貧是責無旁貸的。
只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才能使一個地區的學生更容易成才,才更有可能讓這個地區改變落后的面貌。落后地區名優教師流失的首因非待遇莫屬,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無視不高的待遇,還能全身心投入教育當中。既然發達地區可以高薪挖人,那么落后地區同樣可以高薪留人。我認為加大對落后地區的投入,提高落后地區教師的待遇才是一件比較務實的事情。教育公平,其他方面暫且不談,首先讓不同地區的教師待遇相對公平一些。如此,才能留得住人。
對于一些想評名師或者特級教師的老師,必須加一個到落后地區服務3年的條件。落后地區教師跳槽到發達地區的常有,但很少有發達地區名優教師愿意跳槽到落后地區。既然大家不愿意,那么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手段讓發達地區教師服務落后地區,畢竟在教育面前是沒有發達和落后之分的。一個教師也只有經歷各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學生,他的業務素質和人格才能得到升華,才能配得上真正的名師。
此外,對于落后地區教育工作的考核中可以加一項名師流失問責。我們并不希望教師隊伍一潭死水沒有流動性,而是希望名優教師在落后地區能夠保持住一定的比例。但事實上落后地區的學校幾乎就是專門為發達地區培養名優教師的基地。引入考核問責機制,就是讓當地教育主管部門千萬百計留住名優教師,不管是待遇留人還是事業留人,目的只有一個——保證教育的公平。
落后地區名優教師流失絕不僅是人才流動問題,背后隱藏的社會不公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沒有教育的公平,社會公平又從何談起?!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