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屋外在下雨,家住都昌縣多寶鄉馬影湖邊的六旬老太許琴花,跑到屋前的菜地,匆匆地摘了一籃青菜,再把青菜與剩飯攪拌在一起,然后冒雨把飯菜撒在與村莊毗連的稻田,因為她擔心遠道而來的“客人”小天鵝挨餓。
許琴花愛鳥護鳥的畫面,僅是沿湖流域村民與候鳥和諧共存的縮影。
2015年入冬以來,鄱陽湖流域出現了罕見的冬汛,湖區水位普遍上漲;往年進入冬季枯水期后變成灘涂、濕地的區域今年都被湖水淹沒,影響了候鳥覓食,大量候鳥飛到沿湖的農田、菜地里,毀了不少莊稼。但即便如此,沿湖區域村民沒有埋怨,更不會對候鳥“下殺手”。
這一和諧畫面,已讓越來越多的珍稀候鳥更加青睞鄱陽湖。
棲息在九江縣東湖的天鵝
候鳥覓食毀了莊稼但村民們沒有怨言
數千只白天鵝,時而拍打著翅膀,時而把頭埋入水中,時而翩翩起舞。
1月16日,這是南昌縣涇口鄉毗鄰高速公路邊的一大片稻田里壯觀的一幕。
一群群白天鵝在稻田嬉戲、覓食的場景,在游客眼中是一道絕美的風景,但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白天鵝無疑在與他們奪糧。“去年11月起,突然而至的冬汛降臨,鄱陽湖流域水位普遍上漲。往年進入冬季枯水期后變成灘涂、濕地的區域,現在都被湖水淹沒,影響了越冬候鳥的覓食,大量候鳥飛到沿湖的農田、菜地里,毀了不少莊稼。”南昌縣涇口鄉林管站陳木印說。
盡管農作物或多或少被候鳥吃了,但當地涇口村委會、東崗村委會的村民卻表現得異常寬容。“如果我們的環境保護得不好,這些國寶請都請不來。更何況,去年的天災,可能要讓國寶挨餓,我們怎么能不幫助它們?”涇口村人李元宵告訴記者。
陳木印說,當地已安排了專人護鳥,保護珍稀候鳥已在當地深入人心。
都昌群眾自籌資金成立協會保護候鳥
1月17日,屬于鄱陽湖外湖湖區的都昌縣多寶鄉馬影湖籠罩在雨中。擔心遠道而來的“客人”小天鵝挨餓,六旬老太許琴花到屋前的菜地,匆匆地摘了一籃青菜,再把青菜與剩飯攪拌在一起,然后冒雨把飯菜撒在與村莊毗連的稻田里。
50歲的許小華是都昌縣多寶鄉馬影湖大雁保護協會的副會長,每年冬季候鳥來臨,他都會與老伴分好工,他負責巡湖,老伴負責帶孫子。52歲的馬祖桃是大雁保護協會的會長,和秘書長馬琴寶都是馬家堰回民村的村民。“在大雁保護協會,我算年輕的。除了與老婆一起開個小賣部,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巡湖護鳥。”馬祖桃說。
都昌縣多寶鄉馬影湖大雁保護協會有24名會員。協會成立時,24名會員湊了3000余元,買了一張會議桌,放在回民村一所學校的空置房間里,給協會設了個辦公室,辦公室的墻上掛著會員職責和協會章程。目前,協會里唯一的護鳥、巡湖設備,還只是一個手持望遠鏡。
記者了解到,今年,我省將構建“地上步行巡護、天上飛機偵查、水上租船巡查、洲上駕車排查”的立體防護體系,全方位保護鄱陽湖區域越冬候鳥與濕地,確保湖區基本無天網、無毒餌、無獵捕、無圍湖、無圍堰。
冬汛影響候鳥覓食各地全力解除糧荒
一場罕見的冬汛已影響到候鳥的覓食。為了讓珍稀候鳥平安度冬,環鄱陽湖流域上下齊心,打響了全力解除候鳥糧荒保衛戰。
都昌候鳥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躍告訴記者,去年11月,首批珍稀候鳥飛抵鄱陽湖都昌水域,由于冬汛突然降臨,當地不少肥沃的灘涂、濕地被淹沒,各種珍稀候鳥陷入糧荒困境。該管理局發現情況后,第一時間購買了數千公斤小米等糧食,投放到鄱陽湖都昌水域5個候鳥集中地。
都昌縣多寶鄉馬影湖大雁保護協會秘書長馬琴寶也清楚地記得,去年11月底,他們集體行動,協助保護區管理局給覓食困難的候鳥投食。
余干縣林業局野保站站長雷小勇也說,他們在湖邊巡防時,發現少量候鳥因饑餓而“坐立不安”。林業部門有關人員實地調研后,將候鳥量多的點記錄在冊,“林業部門組織調運糧食進行投食,確保候鳥過冬有食可吃。”
當地志愿者朱義才說,他與不少志愿者已在鄱陽湖康山的低洼田地,每天定點給天鵝投放糧食,與天鵝已經形成良好默契。“每天,成千上萬只天鵝吃到我們投放的糧食后,還會集體向我們鳴叫。很顯然,這是它們在集體向人類感恩。”
專家呼吁建立預防候鳥饑荒機制
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的一名專家說:“目前,對候鳥的保護,社會各界已經推動了這方面的法制進程。但是,讓候鳥遠離挨餓的話題,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因為,至今沒有一部法律法規,以明文規定如何去建立一個預防候鳥遭受饑寒之苦的機制。”這名專家說,以往媒體見諸報端的文章中,候鳥侵犯農作物、野豬傷害莊稼等一系列問題,實際上都是因為動物遭遇了饑荒,而不顧危險向人類索討口糧。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明美也認為,只有民眾、社會、政府建立一個預防候鳥饑荒機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系列問題,“比如,發動民間、社會捐助,政府啟動專項救助資金機制,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救護機制。”
對于今年出現罕見冬汛,候鳥進莊稼地覓食,給老百姓造成損失的特殊情況,李躍也表示無奈,“候鳥是國家的自然資源,需要得到保護,老百姓在保護候鳥的過程中受到了損失,也理應得到相應的補償、賠償。但目前,這種實際的補償機制還沒有全面鋪開。”
(文/圖 江南都市報記者馮訓太 許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