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當地時間19日,經過10個小時、8000多公里的夜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從中東歐的巴爾干半島抵達了他此次歐亞三國之行的最后一站——泰國曼谷。在曼谷,李克強總理出席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還與泰國總理巴育共同見證中國和泰國鐵路合作與農產品合作備忘錄的簽署儀式。
從今年10月在米蘭舉行的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到11月在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李克強幾次與新任泰國總理巴育在外交場合碰面,都在大力推動中泰鐵路和農業合作。
19號當天下午,李克強還會見了中泰兩國的記者。關于中泰合作,李克強這樣告訴記者,中泰兩國將在泰國境內建設一條800公里長的鐵路,這是泰國首條標準軌鐵路,不僅有利于泰國商品的出口,也有利于中國游客快捷到達泰國。
李克強:由于這條鐵路是用得中國標準和中國裝備,中國裝備是高水平的,它的建設會有利于中國裝備的升級,中國的出口升級和中國富余產能的利用,是中泰雙贏的好事兒。
社科院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利平認為,中泰鐵路的建設除了能夠拉動沿線城市和地區經濟增長,也標志著雙方合作的升級。
許利平:我覺得這是就整個東南亞來說,是第一次用中國的標準中國的裝備來新建鐵路,那么用李克強總理的話說就是一個升級,就是說修建鐵路是我們裝備的一種升級,還有一種是對于我們合作的一種升級,更深的一層含義,充分的利用我們中國的一些富余產能,可是推動地方高鐵的合作,高鐵的合作無疑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轉移我們這些方面的產能,可以說這種合作雙方都有好處的,可以說是一個珠聯璧合的結果。
關于《中泰農產品貿易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李克強表示,泰國是世界上大米和橡膠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規模之大也只有中國有龐大的市場可以吸納。
李克強:我們這樣做也是出于中泰友誼的考慮,將有利于泰國米農,膠農,將會使中泰友誼更加深入人心。我還提議,中國和泰國可以就農產品合作建立長期的供求關系,可以抵御國際初級產品市場波動,價格走低帶來的風險,進一步鞏固中泰合作,也有利于使中泰貿易走向平衡。
近年來,中泰貿易迅速增長,中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了泰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15年中泰雙邊的貿易額將達到一千億美元,但貿易結構的不平衡是中泰之間存在多年的老問題,許利平指出,《中泰農產品貿易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不僅能解決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也能穩定泰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
許利平:實際上中國并不追求對泰貿易的一個順差,為了解決貿易不平衡的結果呢,這個結構性的問題,那么中國可能要更多的進口一些泰國的產品,這次簽訂協議一方面是,泰國的農產品找到了中國龐大的市場,穩定了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價格,因為如果說他沒有和中國簽訂這些協議的話,隨著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話,對泰國出口的影響這是非常之大的,所以我覺得這次的簽訂農產品協議,無疑對解決泰國農產品這種出口還有破解中泰貿易不平衡的困局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當地時間20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并發言,這是李克強首次出席該會議。與會的有來自涉及流域內的老撾、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五國的領導人。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于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起,涉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的六個國家,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是一個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最高級別會議是領導人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致力于大湄公河次區域包容、可持續發展”。
李克強在發言中說,中南半島五國是東盟的重要成員,是中國在東盟近鄰中的近鄰。中國愿同五國一道弘揚睦鄰友好傳統,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民生改善,深化各領域互利合作,為實現本地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做出不懈努力。
李克強:中國與大湄公河流域國家是好鄰居、好伙伴,同飲一江水,親如一家人,深化合作是民心所向。中方愿與五國共同努力,構建中國與中南半島鄰國深化合作的新框架,邁向大湄公河流域全面發展伙伴關系的新階段。
同飲一江水,親如一家人,這是李總理與五國的共同的期許。許利平認為,這個期許和此次會議的主題——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是一致的,其核心在于縮小各地區之間的貧富差異,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與五國之間的互聯互通。
許利平:互聯互通不只是鐵路的互聯互通,還有公路的互聯互通,以后還會有海陸的互聯互通,此外還有一些人員的互聯互通,所以互聯互通應該是未來十年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覺得這一次會議的主題是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怎么做核心還是要縮小地方的貧富差異,然后特別是在減貧方面做一些實際的工作,還有更多的推動這個地方的互聯互通,整個的話把它作為一個我們一帶一路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推動對方的一體化。(記者劉樂 李思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