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柏林國際消費電子展上,參觀者在聯想展臺前體驗新產品。本報記者 管克江攝
當前,全球制造業的競爭,已經轉變成了技術和創新的競爭。中國制造業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追趕,已經初步具備躋身制造強國的基礎。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超過加拿大、英國等部分發達國家。美國競爭力委員會在“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指出,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在參評的38個國家中位列第一,并在5年內將保持這一地位。在波士頓咨詢公司今年4月發布的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排名中,中國同樣位居全球第一。
加強自主研發,市場是引進技術重要平臺
“中國制造”的起點并不高。一些發達國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愿將其具有領先水平的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加強自主研發的同時,中國巨大的市場成為引進技術的重要平臺。三峽大壩的建設和高鐵的發展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作為跨世紀的偉大工程之一,三峽大壩裝備了多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大壩左岸電站14臺機組的設計制造以國外企業為主;右岸電站的12臺機組以國內企業為主設計制造,其中8臺機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同等設計制造水平,而在巨型水輪發電機組水力設計、電磁設計、冷卻方式等關鍵技術方面還有所突破。外國公司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的電機制造企業。
另一個范例是高鐵。去年,我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突破1萬公里,居世界首位。對于掌握高鐵技術的外國公司來說,中國市場是一塊獨一無二的大“蛋糕”。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華說,這就是以市場換技術。當時沒有一個國家安裝70萬千瓦的水輪機組,也沒有一個國家建幾千公里的高鐵。這就增加了中國的談判籌碼,使我們有能力讓外國公司向中國轉讓技術。
“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就從高鐵技術的進口國變成出口國。”俄羅斯財政部財政研究所國際財政中心博士、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謝爾蓋·薩溫斯基對“中國速度”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提升競爭力,躋身世界制造業大國之列
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很多領域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南非前沿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馬丁·戴維斯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速一直穩居世界前列,中國制造業在部分領域已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制造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大量研發投入的支撐。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中國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2009年的1.7%提升到了2012年的1.98%,已超過加拿大、英國、意大利等國。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3年全社會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2%。這些數據都說明,我國對產業研發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巨大的研發投入,換來了舉世矚目的創新成就。2013年,中國銷售了3.7萬臺工業機器人,占世界同類產品銷量的20%,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世界最大單機容量核能發電機——臺山核電站1號1750兆瓦核能發電機成功完成制造,登頂世界新高峰;重達2000噸的世界首臺超大型煤制油反應器交付,標志著我國相關企業躋身世界頂級石化裝備生產商行列……
對于這樣的成就,李曉華認為我們應該有清醒認識。“隨著我國和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趕超速度會慢下來,對原始性的自主創新要求也就更高。” 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副理事長邵立勤表示,一些問題仍舊制約著我國的創新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許多重要產業技術對外依存度高,先導性戰略高技術薄弱,直接影響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
問鼎制造強國,亟須提高創新和市場能力
美國制造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查德·毛特雷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任何國家來說,制造業的競爭力都在于創新。中國的產品雖然行銷世界,但缺少能俘獲人心的高端品牌,也缺少狂熱的擁躉。
創新的主體是人才。作為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美國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美國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萊斯特·瑟羅認為,美國在技術上之所以長期領先歐洲、日本,關鍵在于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他說,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工程師的方向是技術突破,靠把某樣東西改進1%得不了優。美國的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氛圍的。
創新的土壤是機制和環境。對此,李曉華坦言,“中國制造”若想在技術創新上有所突破,必須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讓企業有意愿創新,并得到相應的回報。邵立勤表示,為了在重點領域尋求發展和突破,我們需要研究3個問題:落實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行業級和國家級的創新實力以及形成以創新為主線的國家創新體系。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國的創新指數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二十九位。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宏大的課題,中國經濟的出路在于更高端的創新。這不僅是“中國制造”的未來之路,也是未來中國的實力所在。
(本報北京、華盛頓、約翰內斯堡、莫斯科電 記者強薇、羅春華、吳成良、苑基榮、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