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取消了34個縣市的GDP考核。在全國范圍內,明確取消GDP考核的縣市已經超過70個。這些縣市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改革具有積極的導向意義,標志著中國正在逐步告別“唯GDP論”時代,“淡化GDP,重視民生”將成為政績考核的新導向。當然,“逐步告別”不等于“已經告別”。全面告別“唯GDP論”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甚至頗為艱難。至少,現在我們邁開了第一步。
如何看待“GDP”,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看GDP,但不能唯GDP。GDP快速增長是政績,生態保護和建設也是政績;經濟社會發展是政績,維護社會穩定也是政績;立竿見影的發展是政績,打基礎作鋪墊也是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是政績,解決民生問題也是政績?!备母镩_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國家綜合實力的逐步提升,GDP作為一種數字標桿,確實發揮了不小的導向作用。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些年來“唯GDP”論一直甚囂塵上,甚至根深蒂固于不少地方政府的執政思維與理念中。這也導致了諸多問題——環境污染、房地產畸形發展等等。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政績考核是政府部門工作的“指揮棒”,對干部的政績觀和施政行為具有重要而現實的影響。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任務,就是盡快制訂新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來代替原來片面注重GDP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以考核評價、激勵獎懲為抓手,推動部門架構、職能配置、體制機制的調整,推動工作思路、方法、模式的創新。
在現實中,除了上述70多個縣市明確取消GDP考核之外,對于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改革,應該說主要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在各地開展的探索中,普遍降低了GDP考核的權重,增加環境保護的權重,比如陜西省、沈陽市等等。這些改革和探索都是可喜的跡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毙碌恼兛己嗽u價體系應以此為指導原則,在經濟考核方面則要積極引導轉方式、調結構,要針對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注重考核控制地方債務過快增長、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消化產能過剩以及嚴格規范的安全生產等。對于一些相對較軟的指標,比如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等等,也要納入考核體系,以“硬考核”促進“軟發展”。在這些政績考核改革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弱化GDP考核、告別“唯GDP論”,自然成為大勢所趨。
告別“唯GDP”,并不是不要GDP。這一點,我們要有辯證的認識。關鍵是我們要清楚“究竟要什么樣的GDP”。習近平總書記告訴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這就是說,我們既要GDP,又要綠色GDP,既重視GDP對國家社會的正向促進作用,也需要改善民生、促進發展、講究質量的GDP。
需要注意的是,已經取消GDP考核的70多個縣市,在數量上只占全國2000多個縣市很小的比例。這些縣市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經濟貧困縣,比如山西的36個縣。二是在生態環境或者農業方面具有特殊價值,比如福建省的34個縣。三是屬于生態脆弱區域,需要限制開發,比如貴州省的一些縣市。除了這些具有特殊性質的縣市之外,對其他絕大多數常規縣市而言,GDP考核仍然是政績考核評價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是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這些都充分說明,告別“唯GDP”,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我們必須堅持這樣的信念:轉變觀念沒有終點,改善民生沒有終點?。ǚ鈮垩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