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糧倉”河南正遭受著63年來最嚴重的“夏旱”。
截至8月5日,河南因干旱造成受災人口1426.28萬人,其中因旱飲水困難需救助人口88.68萬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0.09億元,其中農業損失33.77億元。
面對持續不下的高溫、蔓延不斷的旱情,河南已啟動抗旱Ⅲ級應急響應。8月6日,河南水利廳倡議全省居民“節約用水”。
大旱因何而起?秋糧能否保收?河南如何“解渴”?8月初,《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深入河南旱情最嚴重地區,實地走訪調查。
“卡脖旱”,玉米長得像蒜苗
“來水了,快來接水!”
8月2日上午11時,一輛免費送水車停在了旱情最嚴重的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三岔溝村。村民們奔走相告,趕著牛車,開著機動三輪車,挑著水桶,排隊接水。
剛用鐵皮汽油桶接完水的楊老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接滿一桶水夠一家4口人、兩頭牛用一天。由于持續干旱,地處山區的三岔溝村的所有機井和地下井水在7月初就已干涸,村民們吃水全靠到3~5公里以外的地方買水。
8月2日上午,烈日當頭,安良鎮老山薛村村民張青林正在自家小院的大樹下洗腳,盆中一層泥沙一層水。“井里已經沒水了,一口井一天才能舀出兩桶泥沙水。”張青林的老伴說,一桶泥沙水夠他們夫妻倆吃一天,“吃水都很困難了,哪還敢洗澡。”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郟縣377個行政村有79個村、10.9萬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吃水困難。
郟縣水利局局長王天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12年、2013年全年降水不足420毫米,是正常年份平均降水量705毫米的60%左右。“由于近年來雨水偏少,加之今年長時間、大范圍干旱少雨,氣溫高、蒸發量大,目前郟縣遭遇了近30年來,最為嚴重的旱情。
據了解,郟縣境內有中小型水庫22座,因連續干旱,今年有21座已干涸;13條河流已全部斷流,3700眼水井干涸,導致該縣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以上。
七八月之交,正值玉米抽穗的關鍵期,河南省水利廳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目前,河南受旱面積初步穩定,嚴重干旱面積達863萬畝左右。
在郟縣安良鎮高樓村,望著一塊塊的空地,王天申語氣凝重,“由于持續干旱少雨和高溫晴熱天氣導致土壤失墑,郟縣很多耕地都是播完種子不發芽,有些村民干脆放棄播種”。
王天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全縣重旱作物面積12.34萬畝,因旱無法種植面積4.45萬畝,干枯4.88萬畝。”郟縣秋作物播種面積74.7萬畝,目前受旱面積已達47.19萬畝,占全縣秋作物播種面積的63.2%,今年秋糧減產已成定局。“往年這個時候,玉米株應該有一人高,葉子十五六片,現在地里的玉米二三十厘米高,又矮又細跟‘蒜苗’一樣,情況不容樂觀。”王天申表示,面對現在的“卡脖旱”,如果再這么下去,眼前這片玉米地可能就要絕收。
《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6月份以來,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僅96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旱情已影響到秋作物的生長發育。據當地媒體報道,信陽市有30萬畝耕地因水源不足造成無法栽插水稻秧苗。駐馬店市西部的重旱區,開始機割絕收的玉米,養地待種小麥。
一個月打不好一口井
在老山薛村,深達80米的老水井已無水可飲。為緩解飲水難,安良鎮實行村鎮出資打井。8月2日,老山薛村請來的打井隊,正在作業,機器轟鳴。
“由于土壤下面巖石多,很堅硬,對鉆頭磨損大,機器容易出故障,鉆井進度緩慢。慢時每天三四米,快時每天10多米。”老山薛村村支書郝戰奪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雖然開工打井已一個月,10個人一天24小時三班倒,但至今只打了170米深,還未到地下水源處。 “經過物探,這口井需要打到300米才會出水。”
由于石層復雜,該井每米投入大約900元,整口井打下來連同水池配套設施,需花40萬元左右。
為切實解決好7個鄉鎮2.9萬多名農村群眾的飲水難,郟縣已多方籌款650萬元,在嚴重飲水困難的第一批23個行政村,建設23處應急飲水解困工程。王天申說,截至目前,已打好300米深井6眼,管網延伸1處。剩余15個村的水源工程正在緊張建設中。
8月4日,面對日益嚴重的旱情,許昌市提出“丟卒保車”措施。按照“先生活,后生產,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妥善處理生活、工業生產、農業灌溉等用水關系,采取對造紙、洗浴、洗車等高耗水行業限制用水直至停產,對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限量定時供應。
目前許昌市累計投入抗旱資金1.2億元,主要用于機井維修、新打機井等抗旱應急工程,重點解決群眾吃水困難問題。
為保證城市吃水,河南已兩次對兩座大水庫動用“死庫容”(指水庫正常運營時最低水位以下的庫容),這是“壓箱底的水”,不到萬不得已嚴格限用。平頂山市區人口百萬,西鄰白龜山水庫。7月29日,河南第二次批準動用白龜山“死庫容”。
歷史欠賬:一多半機井“帶病運行”
《中國經濟周刊》從河南省水利廳獲悉,雖然多年以來河南在農田水利建設上投入巨大,但因為水利“基礎脆弱,欠賬太多,全面吃緊”問題的存在,使得“短板現象”依然突出。
相關資料顯示,河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不足耕地面積的七成,有3000多萬畝耕地是望天收。河南省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黃喜良表示,河南的農田灌溉設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天不足和后天失修的現狀嚴重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加之機井陸續進入報廢和更新改造期,目前該省有一多半機井處于“帶病運行”的狀態。
葉縣被稱為河南產糧大縣,糧食總產量占平頂山市的三分之一。但是,今年90余萬畝秋作物,絕大部分也已受災。
《中國經濟周刊》在葉縣走訪時發現,該縣不少支渠和毛渠都遭到了破壞。當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員表示,“最近一次水利普查,全縣有一萬多眼井,但30%左右都不能用。很多村子為了占地,把渠都毀了,干渠放水之后也只能是沿岸的人能用上。”目前葉縣境內農田里的水井,主要是由水利、扶貧、發改委和土地部門4家單位負責開鑿。該官員稱,造成這個情況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利設施重建輕管和地下水水位下降。
據悉,水井建成驗收合格后,管理權都會被交到各鄉鎮的手里,鄉鎮可能還會將其管理權交給具體的農戶。“本著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水利部門也不可能負責維護這些設備。”上述官員稱,重建輕管、建管分離導致農田水利設施完備率不高。
這種情況不只存在于河南。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大型灌區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報廢的水利工程近三成,導致個別地區可灌溉面積減少近半。
農業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國家的投資都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反而忽略了與農民最密切相關的溝塘渠。”
在水資源短缺的嚴峻形勢下,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迫在眉睫。
作為農業大省,河南農業用水總量占全省總用水量的比重為60%左右;當前,河南許多地區農業灌溉方式仍較粗放,大水漫灌情況仍然普遍,水資源緊缺與浪費并存。河南省農田水利水土保持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黃喜良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未來,將以發展節水農業為途徑,建設一批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區。“因地制宜興辦小微型水利工程,疏通田間‘毛細血管’,解決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河南省委書記:
力保今年糧食產量只增不減
8月6日凌晨4時許,洛陽市嵩縣閆莊鎮下起了毛毛細雨。隨著兩枚火箭彈騰空飛起,10分鐘后雨點開始變大。這是5月份備戰干旱以來,嵩縣首次成功實施的人工增雨作業。
當日,河南多個地區出現短時強對流雷陣雨天氣過程。平頂山、南陽、三門峽、洛陽等地均實施了地面人工增雨作業。據河南省氣象臺相關人員介紹,河南省本次降雨范圍較大,全省多個地區降雨量普遍在10毫米以下,平頂山降雨7.3毫米,對緩解旱情有一定幫助,但總體作用有限。
8月5日,河南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抗旱會議上表示,要力保今年全年糧食產量只增不減。
“我們正在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河南省防汛抗旱督察專員楊汴通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河南正全力做好抗旱工作,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和秋糧生產安全。
國家防總擬定8月6日開始,利用南水北調中線總干渠向白龜山水庫補充水源,初步確定調水規模2400萬立方米,大約15天可到達平頂山市。而在此之前,河南省水利廳已批準白龜山水庫兩次動用“死庫容”應急供水1360萬立方米,并從上游昭平臺水庫向白龜山水庫調水2062萬立方米。
河南防汛抗旱指揮部表示,河南省財政已設立專項資金,用于各地引黃水源工程水費,將用足、用好引黃水量指標,能引盡引,千方百計擴大引黃灌溉面積。
7月29日,河南省黃河河務局啟動Ⅲ級抗旱應急響應,增加黃河流量。此前,黃河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已將小浪底水庫下泄流量由300立方米每秒加大到600立方米每秒,6—7月河南共引黃河水8.65億立方米,灌溉和補源面積達到1200萬畝次。(《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王勇 ● 高匯 | 河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