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官員近5年來更換頻繁,是廣東政壇一景。2002年底區劃調整后,先后有5任市委書記,平均兩年多更換一次一把手。伴隨一把手的調整,部分主要領導崗位也相應變動。
如今,佛山又值新一輪官員密集調整期:僅上周就有佛山市委常委、原禪城區委書記區邦敏,禪城區委書記、原禪城區長劉東豪等兩名重要崗位官員調整。加上前不久履新的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代市長魯毅、佛山市委副書記李子甫、市委常委許國、市發改局局長萬志康、市文廣新局局長俞進等新近調整官員,以及擬任廣東省公安廳副廳長的彭會等,重要崗位官員調整近10人之多。
從他們的就職發言中可以看出,這批調整的佛山官員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在原崗位任職時間都不長,二是履新后都務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
比如,魯毅上任時就表示:“將按照佛山城市定位,繼續抓好已經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接好推動佛山發展的接力棒。”區邦敏在任職調整會議上特別回憶起他到禪城后開的第一次黨代會,“就是提出傳承發展”;劉東豪也特別表示,“接下來禪城會更加遵循這種規律(指之前的發展戰略),去找到我們發展的路徑”。
此輪獲得重用的官員,之所以更加注重發展思路的傳承,一方面是因為這批官員大多是在佛山市的黨委政府間調整,或者在佛山不同區之間調動,比如,市委書記由市長接任、禪城區委書記由區長接任,“空降”的比例很少,更易保持政策的連貫性。
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則是佛山所處的發展階段使然。佛山在國內率先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具備公民社會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各級官員推行的政策每想往前走一步,都需要從百姓和企業主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與此同時,全方位轉型進入深水區的佛山,廣大中小微企業占據99%之多,政策變動無論給宏觀還是微觀經濟帶來的損耗成本往往都是難以承受的。因此,當一位地方官員到任后,老百姓和企業主關心最多的并不是新領導會有什么新思路、新舉措、新見解——這是媒體和體制內人士最關注的方面——他們關心的是之前的政策是否比照執行,之前的承諾是否仍舊作數,他們求穩定,求更好。
因此,從實際工作來看,盡管此輪佛山調整的不少干部都沒有干滿5年任期,但是其對新任崗位的熟悉程度并不低,工作思路也有意在前一任的基礎上承前啟后,繼續完成從組織實施到取得績效這樣一個前后延續的過程,基本沒有造成工作斷層和資源浪費。
那些擔心因佛山領導更換頻繁而出現“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的人,這次可以放下心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前任干部在任期內作出的對公眾和地方發展的承諾,應該依舊可以在新任官員的帶領下付諸實現。(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