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陜西省發改委獲悉,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有關部署,進一步拓展社會資本投資的渠道和領域,促進我省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今年我省決定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39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的示范項目。先行選擇交通、水利、信息基礎設施和天然氣開發、新能源開發、文化產業共6個領域,向社會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放開,總投資約2704億元。
這對民間資本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擋在社會資本面前的投資“玻璃門”將真正被打破,對于全省穩增長也是一招“妙棋”。
加大開放力度,能源領域和交通基建項目成重點
在首批推出的6大領域39個項目中,能源領域和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分別占據10個和9個項目,成為本次向民資開放的亮點。
能源領域包括3個天然氣開發項目和7個新能源開發項目,主要集中在油氣管網領域。專家表示,這些項目的投資規模遠遠小于上游的油氣勘探,因此投資風險也大大降低。
近年來,我省加大在能源領域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力度,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混合所有制企業占煤炭開發總量的50%左右,占光伏發電裝機的47%。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進項目投資主體多元化,拓寬了民間資本投資領域。比如采取BOT形式建成的榆神高速,原計劃36個月的建設工期只用了15個月就完成,創造了在大漠建設高速公路多項全國、全省第一。
著眼未來發展,文化和信息基礎設施項目凸顯陜西特色
陜西是眾所周知的文化大省,本次文化項目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凸顯我省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這些項目均為目前陜西在建、規劃中的重大文化項目,既包括岐山西周文化景區等十大文化旅游景區項目,還包括絲綢之路風情城等十大文化基地項目,以及陜西文化藝術中心等十大標志性文化設施項目。2017年全部文化項目建成之后,必將成為陜西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又一爆發點。
優化政策環境,激發各類所有制經濟的創新活力
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激發了企業的創新活力,使我省混合所有制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去年以來,省發改委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22項,廢止了29項規范性文件,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提出了簡化程序等意見,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加法”;2013年,府谷成為全省首個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正在為全省民營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為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去年,省發改委就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提出實施意見,鼓勵股權投資企業、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等,并清理規范涉及企業的基本銀行服務費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使全省一大批企業實現股權多元化,企業從治理結構到贏利能力都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改變,混合所有制在全省經濟各個領域已“遍地開花”。(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