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中分析說,80后的父母大多為50年代出生人群,這部分父母集體主義強,對社會缺乏安全感,艱苦奮斗。而90后父母多為60年代生人,享受過經濟改革的各種紅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這讓90后畢業生往往沒有生活壓力,所以不為金錢工作,更看重工作的趣味性和個人喜好。
公務員熱度降低 很多職業不考慮
與80后扎堆考公務員的就業選擇并不相同,90后對公務員循規蹈矩的生活熱情并不高。
羅陽的男朋友是一位大她三級的學長,畢業時考到了大興區的國稅局工作,一時人人艷羨。但兩個月前,男朋友告訴羅陽,自己想要辭職了,“他說一進體制內就感覺被框死了,每個月三四千的工資,權力實際也不大。”羅陽說,公務員晉升機會小,且缺乏自由,自己的男朋友完全看不到自我價值的實現,當時所學的專業也沒能得到發揮,更別提個人能力的提升。
還有一些職業被很多90后直接排除在視野之外。在智聯招聘發布的《畢業理想與現實》中,應屆畢業生最不愿從事的崗位中,客服、銷售、生產/加工位居前三,這些行業大都勞動強度大、對專業性要求不高。
全是高學歷 壓得喘不過氣來
大學擴招造成的學歷貶值也降低了就業意愿。鮑國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對外漢語專業的應屆畢業生,他曾經參加過國家交響樂團行政人員的招聘,跟他一起面試的全是研究生,本科學歷的只有他一個人。從參加完面試至今已經過去了數月,鮑國沒有收到任何進一步的消息,“看到別人都是研究生,沒信兒也是在意料之中了。”
1999年各高校開始擴大招生規模,到2003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只有212萬。而今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727萬,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全面走向大眾化。但本科生數量越來越多,卻讓在80后就業時還算值錢的本科學歷,在不少90后手中真的變成了一張紙。
“被高學歷壓得喘不過氣”是不少應屆本科畢業生在受訪中給出的描述,“好幾次我面試的時候,周圍全是研究生、博士,少有的幾個本科生也是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的。我的自信就完全被擊潰了。”北京聯合大學的畢業生王軍說,他今年考研失敗后開始找工作,但十幾次的面試經歷讓他決定明年“二戰”。
想創業但缺少必備條件
相比于80后風風火火的創業,90后畢業立即創業的意愿似乎也不高。工作經驗的積累、靠譜的合作伙伴、良好的創業環境和平臺、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這是北京石油化工學院應屆畢業生高強在采訪中列給北青報記者的創業“必備條件”。
邱銘是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對于高同學開出的創業條件他很贊同。邱銘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很想創業,但不是現在。相比于80后,90后對于各類信息的獲取途徑顯然要多得多,對于市場環境的認識比同時期的80后要成熟一些,“有了很多80后創業失敗的前車之鑒,90后其實會更謹慎,不會盲目跟風。”邱銘說,創業的意愿,自己和周圍的同學幾乎都有,學校里各類的創業大賽也參加了不少,但參加的創業大賽越多也就越明白自己的能力還不夠,想要創業的夢想暫時還實現不了,所以不會畢業立即創業去當犧牲品。
即將在一個月后進入北醫三院工作的王方說,開個私人診所是自己的創業夢想,但并不是一畢業就要實現,所以她要先就業再創業。北二外中文專業的邊健則是桌游的行家,他曾在做桌游的公司實習,也曾想過自己創業,但現在這個行業不穩定,市場前景也不明晰,所以邊同學打算考傳播專業的研究生,一邊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一邊再等創業的時機。
觀點
90后向企業管理提出了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