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陽曲縣文物部門在該縣紅峗山中的懸崖峭壁上的3個古代石洞中發現千余尊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的石佛造像。據專家初步考證,這些佛洞造像至少鑿刻于明代之前。
紅峗山,位于山西太原陽曲縣東黃水村東北五公里處,山如斧劈,直插云霄,此次發現石佛造像的千佛洞、六仙洞和地佛洞就位于懸崖峭壁之上。這三處佛洞均以天然石洞修造而成,山峰險峻,無路可達。據當地村民講,傳說中這里曾搭有軟梯,但由于風化嚴重,早已損毀,所以幾乎無人踏足。
為一探究竟,陽曲縣文物部門組織專業的登山探險隊員和兩名隨隊記者歷經七個多小時的攀爬,最終成功進入洞中。在距地面20米的千佛洞內,探險隊員發現了鑿刻于三面石壁之上的一千多尊浮雕佛像和兩塊碑刻。石刻佛像盤腿而坐、神態安詳,部分佛祖造像的雕刻手法有鮮明的元代藝術風格。據石碑記載,千佛洞與地佛洞的重修年代為明崇禎年間,鑿刻年代沒有記載。據記載,千佛洞四周及中央,曾經塑有東方五佛彩像,除中間佛像為泥塑之外,四角有四尊鐵佛。遺憾的是,中間的泥塑佛像遭到了破壞,四尊鐵佛不知去向。
據專家分析,千佛洞石窟是太原佛教藝術和石窟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佛教在晉陽地區藝術活動的直接反映。雕刻整體刀法嫻熟、比例適中、線條婉轉,呈現出一種有別于巨大石窟造型藝術的創作風格,反映了中原文化與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碰撞,對日后研究宗教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演變、發展,有著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此外,探險隊員在六仙洞和地佛洞也發現了兩塊石碑及一尊塑像。目前文物考古人員正在根據探險隊員拍攝到的視頻及照片資料進行研究,進一步確定佛洞鑿刻年代及文物價值。太原市文物考古所副所長常一民介紹說,我國的石頭造像非常多,像這樣的三處佛洞同處一地、分布又相對零散的情況比較少見。(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