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地把農村戶籍變成城市戶籍就是城鎮化了,還要通過城鎮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為了解當前陜西省農民工就業培訓、勞動合同簽訂及勞動爭議解決、居住服務、進城落戶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現狀,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對全省農民工享受城鎮公共服務情況進行調研——
調查顯示,目前陜西省農民工人數已達680.3萬人,外出農民工465.8萬人,每月平均工作25.1天。雖然農民工享受城鎮公共服務的水平有較大提高,但與農民工的現實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公共就業服務網絡未完全延伸
據調查,近年來,陜西省各級政府和部門為做好進城農民工就業服務積極行動,但公共就業服務網絡沒有完全延伸到農村,農民只有在進城后,才有機會享受到免費職業介紹、指導簽訂合同等就業服務。調查顯示,全省農民工通過中介組織和政府單位介紹就業的僅占6.6%,而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就業的占46.2%,自發外出打工的為45.5%。外出農民工中,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的僅占28.1%。培訓內容主要以“引導性培訓”為主,涉及職業技能培訓的少。另外,農民工管理部門眾多,培訓資源缺乏統一,資金利用效率低,難以形成有效合力。
維權意識待加強
調查中發現,雖然全省各地法律援助平臺建設比較完善,但農民工知之甚少,對政策法規也不甚了解。農民工遭遇勞動爭議時,不是群體上訪釀成極端事件,就是忍氣吞聲,選擇無奈放棄。安康市調查顯示,當遇到勞動爭議糾紛時,94%的農民工選擇“放棄解決”,2%的農民工選擇“找用工單位解決”,僅有4%的農民工選擇“找勞動仲裁機關解決”。
醫保地域限制需突破
農民工在城市大多從事臟、苦、累、險的工作,2006年陜西省已將農民工納入城鎮醫療保障范圍,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絕大多數農民工參加了戶籍地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醫療保險繳費標準又相對較高,因而農民工及用人單位參加城鎮醫保積極性不高。調查顯示,僅有4.2%的進城農民工參加了城鎮醫療保險,參加工傷保險的僅占13.7%。
公共住房服務滯后
現行保障房制度下,廉租房、限價房和經適房的申請需要城鎮戶口,農民工只能申請公租房,但數量有限。大多數農民工游離于城鎮住房保障體系之外。而對價格高的商品房,絕大多數農民工望塵莫及。據寶雞、安康、略陽縣調查,當前尚沒有農民工能夠享受政府公共住房保障服務。80.9%的農民工主要居住在出租房或者單位宿舍、工棚,購買商品房居住的僅占0.4%。隨著城中村和棚戶區改造進程的加快,房租上漲進一步加大農民工生活負擔和就業成本。47%的農民工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保障性住房,53%的農民工希望用人單位改善農民工居住環境。
業余文化生活貧乏
城鎮公共文化服務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橋梁。調查顯示,目前針對農民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偏少,加上農民工勞動時間長,閑暇時間少,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太多機會享受到城鎮公共文化服務。數據顯示,陜西省農民工每月平均工作25.1天,43.9%的農民工每天工作超過8小時。大多數農民工的業余文化活動就是“看電視”。
農民工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困難
政策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打工地享受基本教育資源和服務創造了條件。但相對于義務教育,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就學凸顯困難,機構少,費用高,使很多低齡兒童成為農村的留守兒童。安康市調查顯示,農民工隨遷幼兒只能進入收費較高的民辦幼兒園,每學期的收費是4500元,高出公立幼兒園一倍以上。
農民工進城落戶意愿強烈
目前,我國城鎮就業、教育、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務主要與戶籍掛鉤,沒有城鎮戶籍,無法享受城鎮公共服務,因此,進城農民工尤其是新生代農民工對進城落戶愿望較為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