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藝術惠民的全新道路
如今的易俗社進入了一條全新的軌道,正積極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經典劇目傳承、市場經營和公共服務的發展道路。易俗社現在不僅幾乎每天都有演出,而且連續三年堅持惠民演出,以低票價大力普及秦腔藝術。
在3月13日,西安易俗社被命名為非遺保護單位的授牌儀式上,國家文化部非遺保護司司長馬文輝說:“易俗社在劇目的創作上,在人才的培養上,在劇院的管理上都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和完善的機制。易俗社作為中國戲曲文化的寶貴遺產,對于我們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化部一直關心易俗社的發展和建設,文化部授予易俗社為非遺保護單位,就是希望從國家的層面來深刻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很好地進行研究、梳理、解讀、傳承和發展易俗社的戲劇文化,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注入生機和活力。”
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表示,百年來易俗社在中國戲劇史上的獨特地位,特別是對秦腔藝術的開拓創新,對秦腔傳統的繼承弘揚,對秦腔文化的移風易俗,對秦腔核心價值的發掘和構建,形成了歷百年而不衰的秦腔藝術精神——“易俗精神”,其本身就滿含著中國文化的精髓,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