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初,經家人介紹,我在一家單位做起了行政助理,現在每月工資1800元。可以按時上下班,有雙休日。在酒店做服務員總覺得要低人一等,做行政助理沒有自卑感。我特別喜歡現在這份工作。
“60、70后”服務員現狀
人物介紹:孫喜麗,女,46歲,咸陽人,在西安一家火鍋店打工3年。
沒年輕服務員利索但吃得了苦
3月27日,西安小南門里一家熱鬧的火鍋店,46歲的孫喜麗在包間和大堂之間跑來跑去,一會兒給顧客添飲料,一會兒撤掉桌上的空盤,顧客一走就得趕緊把桌上收拾干凈,一天工作12個小時很少能坐下來歇歇。
孫喜麗是咸陽人,在這家火鍋店干了3年多,主要是洗盤子、做潔廁員,今年店里招不來年輕服務員,就把她和幾位常年在后廚洗盤子的同齡人安排成服務員,他們多是60、70后。孫喜麗說,店里包吃包住,租的房子離店很近,每月工資2200元,自己省點花,就能給上大學的兒子每月提供1000多元的生活費,丈夫在外打工承擔兒子的學費。
和年輕服務員一起工作有沒有壓力?“當然有了,畢竟做事沒有他們利索。”孫喜麗笑著說,一邊把桌上凌亂的食物剩渣一點點收集到盤子里,“不過沒辦法,娃娃們誰能在這里呆長久?最多一年就走了。”
這時,一位顧客夸起了她,“大姐還是勤快,一看杯子空了,立即就給我們續上飲料,年輕服務員有時喊半天都喊不來。我覺得服務員不一定非得找年輕的,只要服務好,‘大姐、大媽’也很好。”
孫喜麗說,年長的服務員比較能吃苦,“我們都是過慣了苦日子的,天沒亮就去種地,忙了一年又一年,也掙不來多少錢,還是打工掙錢快。”
孫喜麗負責一個包間和大堂一張桌子,除了忙碌,還得多留心,防止客人逃單。“上個禮拜,包間里一群客人吃完就走了,吃了200多元,最后罰我賠全款。”說到這里,孫喜麗的眼眶濕潤了,“我那天一晚上都沒睡著……”不過那件事之后,她還是賣力地工作,每次一桌客人走了,幾位同齡姐妹也會幫她收拾。“只要店里愿意留我,就先干著唄。”孫喜麗說。
專家觀點
年輕人重職業規劃 社會對餐飲業存偏見
“目前西安的餐飲服務行業的確存在服務人員年齡趨大的現象,‘90’后年輕服務員難招,這種現象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明顯。”西安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曉杰說。
他認為,一些餐飲店的規模較小,如果要付出大量成本用于聘用人員,很難維持店面生意。同時,年輕人更注重一份工作對未來職業發展的影響,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很多年輕人,特別是90后選擇工作的余地比較大,有的雖然初中都沒畢業,但是更愿意去超市等體面一些的地方,哪怕工資比服務員低。
陜西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喜慶認為,從餐飲行業的發展看,單純的服務人員越來越少將成為趨勢。隨著人口紅利在稀釋,用工成本不斷提高,服務人員將逐步一人多職,就像香港的店面,一個服務員既是門迎,也要開單、算賬,對服務員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對于服務員年齡趨大的現象,王喜慶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全社會對餐飲業的關注、理解和支持程度低于其他行業,很多人對餐飲業存有偏見。
“對于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年輕人來說,這個行業自然不會作為首選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行業的用工難度。”王喜慶說,同時,餐飲業房租、人員工資、原材料等各項成本增加,企業在人員工資和利潤之間往往選擇后者,加劇了這一矛盾。
王曉杰認為,年長的服務員也有優勢,他們人生經歷比較豐富,對工作有耐心,懂得珍惜機會,有吃苦精神,比較能適應較為艱苦的餐飲服務工作。他認為企業應放寬招聘視野,多從用人需求和求職者綜合素質考量,不必過多限制年齡。(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