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輸液將讓他們的孩子和自己面臨諸多風險。所有人只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一瓶瓶的小液體里。由于衛生部和國家藥監局均無相關統計,沒有人知道全國每年有多少人死于因輸液引發的藥物不良反應。不過,來自鄭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相關數字或可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2009年這個中心接到的一萬多起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靜脈給藥(即輸液)占到84.8%。
事實上,醫藥界并無分歧:藥物直接進入靜脈血管,輸液這種給藥方式充滿風險。“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用藥共識。有不少醫生表示風險幾乎存在于輸液過程的所有環節,除了可能帶來諸多藥品不良反應和配伍禁忌之外,對于病人而言,醫務人員的操作(穿刺過程、滴速和用量),鹽水(糖水)的質量,輸液器及注射器的質量,均可能導致嚴重后果。一旦出現問題,又很少對同批次的輸液器和液體進行檢測。
然而,對于中國大部分患者而言,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些并不難懂的風險,正如趙晶的情況一樣,人們的觀念中只有“輸液好得快。”
輸不輸液誰說了算?
為什么中國人頭腦中會有如此奇怪的觀念?它們是何時,通過何種途徑被植入患者的頭腦的?
接受記者采訪時,多名醫藥界人士稱輸液過度是醫患雙方的原因。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曾說,在輸液問題上,醫生和患者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而中國醫藥設備工程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顧維軍則將輸液視為“社會問題”,是當前社會普遍的浮躁心理造成了“輸液好得快”的認識誤區。此外,還有說法稱,醫務人員給病人輸液多是無奈之舉,“我不給他打(點滴),他就要打我”。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醫學倫理專家邱仁宗認為,輸液過度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部分原因是患者的認識問題,但主要原因是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追逐利益造成。
公立醫院的“以藥養醫”機制,被普遍認為是造成輸液過度的制度性因素。孫忠實認為,作為醫院,給病人輸液的目的并不在于輸液本身,而是在于聯合用藥。孫忠實估計,與若干年前不同,當前輸液中已經極少有單純的鹽水、糖水,90%以上是聯合用藥,其中抗菌素占到相當比例。
西安某醫院醫生陳芳則將輸液形容為“搭起了一個收費平臺”,不僅可以通過加藥收取藥費,還可收觀察費(盡管未必有真正的觀察)、注射費、輸液費等。她向記者透露,其所在醫院的輸液與藥品回扣和獎金提成直接相關。對醫生而言,輸液很少是單純輸鹽水和糖水,大都跟其他藥物聯合使用,可以大劑量地使用抗菌素,后者的回扣往往很高;對于護士而言,其獎金與輸液人次直接掛鉤,因此護士也希望醫生多開輸液,有的為了讓醫生多開輸液背后給醫生好處。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業人士則揭示了目前醫藥市場的一種特有現象:不是需求決定生產,而是生產決定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沒有嚴格的使用限制和監管,企業生產多少瓶(輸液),醫務人員就得用多少瓶,老百姓就得輸多少瓶。”
過度醫療背后的隱憂
如今人們到醫院看病普遍有這么一個感覺,就是貴。比如看個感冒,在醫院里花個幾百上千都不稀奇。看病貴是個老話題,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過度醫療”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小病當做大病治,本來多喝些開水就能解決的病癥,也非得給你輸個液,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司空見慣。
根據我國衛生計生委的數據顯示,我國醫療費用近幾年快速增長,2012年全國醫療費用達到了2.9萬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近20%。業內人士認為,過度醫療直接導致我國醫療費用猛漲。那么究竟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過度醫療這顆毒瘤肆意瘋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