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陜西全省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有了重要調整。根據新方案,生態環保指標由往年的12分提高至25分,占到總分值的四分之一。“這表明了我省治污減霾的決心,也意味著各級政府及環保部門要從群眾利益出發,拿出實在的措施把環境污染治理好。”陜西省環保廳副廳長李孝廉說。
在今天(2月27日)舉行的省委外宣辦新聞發布會上,陜西省司法廳、人社廳、環保廳、農業廳公布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整改落實情況。
司法廳
推行節假日公務車輛封存常態化
在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陜西省司法局集中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對群眾反映的272條意見和建議,進行專題討論,并歸納確定了37條整改任務,制定了整改方案,對其中18個能夠立即整改的問題進行了整改,對其他問題都明確了落實整改的責任領導和責任單位,規定了整改期限,并全部向機關干部進行了通報。
省司法廳機關“三公”經費較上年減少17%,會議減少50%以上,制發文件減少12.1%,簡報減少54%。積極開展“清退會員卡、商業預付卡”專項行動,嚴格接待費、差旅費管理,推行節假日公務車輛封存常態化,積極清理辦公用房。
在整改過程中,省司法廳圍繞“服務全省大局,建設法治陜西”,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全力推進“千所萬人抓化解、力促三秦大和諧行動”。去年著力健全基層調解組織,開展多層次培訓,共調解矛盾糾紛13萬余件,有力維護了全省和諧穩定。利用“12348”信息管理平臺,努力打造“城市半小時、農村一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
人社廳
改進窗口作風 讓群眾少跑路
陜西省人社廳在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狠抓作風建設,在去年開展“嚴肅工作紀律轉變工作作風教育整頓”和“創建優質服務窗口”等活動的基礎上,從今年2月開始,人社廳開展了為期8個月的“改進作風專項行動”。
據了解,“改進作風專項行動”范圍包括人社廳所屬的社會保險經辦、公共就業服務、勞動保障監察、人事人才服務、行政審批、職業職稱、12333電話咨詢以及基層服務平臺等12個類型窗口單位。
“人社部門窗口單位直接面對群眾,服務質量影響了人社政策的落地,也直接影響人社部門及整個政府的形象。”省人社廳副廳長劉會民說,這次專項行動將進一步提高人社窗口單位的服務性。“我們要求堅持首問責任制、全程代理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確實讓群眾少跑一次路、少排一次隊、少等一分鐘。”
環保廳
受理環保投訴2萬余件 回復率達100%
“由于去年以來連續發生的嚴重霧霾污染,讓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群眾最關心的熱點,治理霧霾天氣、查處環境違法問題是環保廳群眾路線實踐的突破口。”李孝廉在發布會上介紹,2013年陜西全省受理的有關環保方面的投訴有22202件,與2012年相比投訴增加了20%。
為了處理好各類投訴,環保廳堅持12369投訴熱線24小時開通,針對近年來網絡投訴的增加,省環保廳開設了領導信箱和公眾微博互動平臺,接受群眾的網絡舉報。“對收到的舉報或者建議,我們會將信息分發給責任處室,一有結果就立即進行信息反饋。”李孝廉說,省環保廳2013年的群眾投訴的辦結率、回復率、滿意率都基本達到了100%。
2013年,陜西省完成了淘汰、搬遷、大氣污染治理等16類166個項目,累計拆除燃煤鍋爐1250臺,淘汰“黃標車”約8.73萬輛。針對信息公開程度不高的問題,完善監測數據管理辦法,著力解決監測數據顯示與群眾對環境觀感有明顯差距問題。今年起,寶雞、咸陽、銅川、渭南和延安已開始貫徹實施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發布pm2.5等指標實時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