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立法不是越多越好,要立管用的法、需要的法,促進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昨日,全省政府法制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副省長張道宏強調今后的立法工作要避免盲目追求數量,堅決克服“部門利益法制化”傾向。
204人因任前廉政法律考試不合格暫緩任用
近年來,我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工作穩步推進。根據統計,全省各級行政復議機關每年辦理行政復議案件近1500件,案件受理率達90%,通過調解和解而終止審理的案件在30%以上,糾錯率近30%。同時,省監察廳推出的干部任前廉政法律考試制度,對21968名領導干部進行了考試,其中,204人因成績不合格被暫緩任用或取消資格。
監督不力導致行政亂作為、不作為難以杜絕
“有的地方上級對下級的層級監督存在偏袒現象,行政追責不力,存在有權不擔責現象,如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往往以‘集體決策’為由推卸責任,找不到‘挨板子’的人。”省法制辦主任宋昌斌在工作報告中直言,監督不力導致法律法規以及政策政令執行力不強,違法行政幾無“成本”,行政亂作為、不作為難以杜絕。
另外,市縣政府法制機構普遍力量薄弱,有些縣級政府法制機構處于有名無實狀態,也是眼下我省法制工作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宋昌斌分析,形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壓力、氛圍和能力,包括“依法行政看不見摸不著,花大功夫難見成效”導致有些部門習慣于用行政手段解決矛盾和問題,先決策后找依據,出了事再設法擺平。
著手考慮設立省本級行政復議委員會
克服這些問題,張道宏指出,全省應從六個方面作出努力。其中,在地方立法工作中,并不是越多越好,而要立管用的、需要的法,尤其是新立法規要在充分論證、調研基礎上,堅決克服“部門利益法制化”傾向,“政府法制機構要堅持原則、加強協調,敢于對不合適的條款說不,該去掉就要去掉。”
在化解行政爭議和解決矛盾糾紛方面,除了增加公信力和透明度,擴大行政復議委員會試點范圍,還可以著手考慮設立省本級行政復議委員會。另外,強化行政監督,今后,要把群眾反映的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等作為監督的重點,加強對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環境保護等執法領域的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違法和不當的執法行為。(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