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制度雖然需要完善,但更需要嚴格落實現有的制度。”這名工作人員表示,2007年3月27日,中編辦、監察部就頒布實施《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暫行規定》,強調要嚴肅查處違反機構編制紀律的行為。另外,紀委、監察、財政等部門都對治理“吃空餉”有明確規定,但沒有落實到位。
7年之后,問題卷土重來,僅周口市在兩個多月里就查處“吃空餉”人員5731人。
8月21日下午,在周口市“吃空餉”階段總結座談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仍有多個縣、市、區或單位自查自糾流于形式,沒有真問責,單位虛報、漏報、瞞報現象比較突出,部分單位人員在自查中弄虛作假,用虛假病例、請假條等應付,還有個別單位管理混亂、存在盲區和死角等問題。 “制度再完善、再合理,如果不能很好地執行,到最后只能淪為一紙空談。強有力的監管是保證制度一致性的關鍵,相關部門可通過定期清查的方式加強監管,讓治理‘吃空餉’活動常態化,也可通過提高政府公共財政預算和支出的透明度、各單位人員編制的公開度,引導全社會參與到監督中來。”河南法律界人士宋宇認為。
“堅持依法公開治理信息,依法依規依紀處理責任人,才能從權力源頭上杜絕‘吃空餉’現象的產生。”律師張宗慧認為,除黨紀政紀約束外,在刑事責任上,“吃空餉”者達到一定數額涉嫌詐騙犯罪,“發空餉”者則涉嫌瀆職犯罪。
河南省監察廳副廳長周富強近日率員到周口調研“吃空餉”專項治理工作時說,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把信息分門別類,在主流媒體上公開公示,讓單位一把手表態,接受群眾監督,并通過抓典型,嚴肅處理,公開曝光,真正起到震懾作用。
“治理‘吃空餉’到底能取得什么樣的成效?哪些官員會被問責?‘吃空餉’現象會不會再次卷土重來?”記者在采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聲音。(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