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會議上,楊正超公開表態稱,公職人員“吃空餉”是典型的權力尋租,進而帶來社會的不公、公共管理的混亂,是權力濫用的一種表現,更是權力腐敗的一種表現,引發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不滿,必須治理。
當時參加會議的一位人員對法治周末記者說,他記得楊正超當時還特別強調,要強化治理“吃空餉”的責任、紀律和機制,專項治理工作絕不能一治了之,必須建立長效機制,鏟除滋生公職人員“吃空餉”問題的土壤。
在周口市出臺“吃空餉”治理方案前的5月27日,《周口市縣鄉干部“走讀”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正式下發,決定對縣鄉干部特別是縣市區領導干部不請假、不報告或者假借考察項目、招商引資等名義擅自外出,以及以從事公務活動為名、故意延長滯留時間而脫離工作崗位等情況進行治理。
法治周末記者注意到,治理“吃空餉”和“走讀”問題的舉報電話和電子信箱是相同的。
“剛開始,大家還僅僅當成一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但很快發現這次要動真格的了。”周口市川匯區委有關負責人說,周口市前些年曾對“吃空餉”和干部“走讀”問題進行治理過,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次有紀委書記楊正超牽頭治理,如果有官員應付了事,很可能被處理。
一直以“認真”、“鐵面”著稱的楊正超,是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唯一連續兩屆的先進工作者標兵。2008年10月,他調任周口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后,至今年5月,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6397件,處分6589人,其中縣處級干部137人、鄉科級干部901人。
“治理‘吃空餉’與個案反腐不一樣,肯定不好處理,也是‘久治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口市一位官員認為。
最有效的辦法是公開透明
“周口是人口大市,財政收入少,人際關系復雜,在‘吃空餉’問題上,如果不統一思想則很難推進。”一位交流到周口市任職的官員說,“吃空餉”者多半與大大小小的領導有關系,難度可想而知。
周口市現有人口1120.6萬人,轄8縣1市1區、205個鄉鎮(辦事處),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市、財政窮市。在8月22日召開的周口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市財政局局長張子敬報告說,2012年全市公共財政收入完成60.1億元。
“能吃上財政這碗飯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能‘吃空餉’者大都有來頭。治理起來關鍵要把政策拿準,處理到位。”周口市川匯區一位受訪者說。
按照周口市的治理方案,本次專項治理工作是面向周口市各級各部門的公職人員,治理對象包括不符合政策規定,以借調、病休、停薪留職等名義不在崗仍領取工資和津貼補貼的公職人員,經組織選派或非經組織選派外出學習期滿未回原單位工作仍在原單位領取工資人員,長期曠工或請假、無正當理由逾期不歸不在崗仍領取工資和津貼補貼的人員等多類虛報人員編制、冒領財政撥款的公職人員。
為了鼓勵“自我糾錯”,周口市專門規定,對自查出的“吃空餉”人員,主動承認錯誤并退還違規領取的工資和福利補助及能積極主動如實上報糾正“吃空餉”人員的單位,可不追究該單位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責任,由所在單位負責清退已領取的工資和補貼,上繳同級財政,并到相關部門辦理核減工資和編制手續。
在追責上,周口市強調,對瞞報、漏報各類“吃空餉”人員,對專項治理工作中徇私舞弊、以權謀私、弄虛作假、打擊報復、隱瞞事實真相的行為,一經查實,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這些規定都在當地媒體上被廣泛宣傳。”受訪的周口市官員均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