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提醒:
要注意網上用人單位的真實性,如果需注冊個人資料時,最好只留電子信箱和手機,不要輕易留下家庭電話和個人詳細住址。
而且,街上隨處張貼的小廣告、招工信息,多半是一些非法中介公司張貼的,很多是騙人的。一些正式注冊的公司也可能會利用學生不了解社會的情況,以招短期工為名,最后不付費用。
老師提醒:
不要輕信這些街頭招工啟事,最好到政府指定的職業介紹場所,如人才市場、就業局等單位求職。一定要簽訂一式兩份的用工協議,自己留一份,簽協議時要仔細看清楚每項條款,如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和工作報酬的規定,若短期工不需簽協議的,一定要保留能證明勞動關系的證據,如工牌、工資條、工資卡等。一般正規的單位絕不會安排下班時間或晚上對應聘者進行面試,如果對方提出要在晚上面試,則極有可能是圈套,最好不要前往。一般正規的單位也不會在自己單位以外的場所進行面試,如果對方告訴你的地址很偏遠或者并不是單位地址,則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驗證一下其單位的可靠性。
三、貪圖小利型。
這類學生往往為蠅頭微利所吸引。行騙者多先提供某種免費產品,再邀其參加某種活動進而騙取財物。這種現象在鐘樓等繁華地區很普遍,商家往往是美容行業的人員,以“搞活動”為緣由,免費贈與路人試用裝,但必須上樓去領,上樓之后被強行做美容,但并不說明這些美容產品都要付費,最后收取費用時幾人圍堵,除非交錢,否則不讓下樓。
老師提醒:
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切不可貪圖蠅頭小利,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騙子往往利用某些人愛占小便宜的心理行騙成功,在生活中,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莫因為小利益而上了騙子的圈套。
通過在校園的走訪,聆聽一個又一個真實的受騙案例,記錄一次又一次難忘的受騙經歷,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有責任共同揭開那些徘徊在高校的“李鬼”們的畫皮,學會自我保護,擁有一雙慧眼,使自己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變得成熟。(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