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住建廳領導介紹,之所以叫新增配套專項資金,是指在中央和地方配套的保障房建設資金之外,我省又專門增加的對配套設施的專項資金,同時對所有廉租房、公租房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的,加大補助力度,這筆投入將重點改善已建成保障房配套不到位的問題,讓老百姓能夠住,也愿意住。
抓考核:在各項指標中分值最高
與2011年重點考核開工率,2012年強調竣工率不同,提升入住率成為了2013年陜西保障房建設任務的一個新的考核標準。
這也預示著,陜西的保障房考核標準已經由以往的考核項目建設進展為主轉為項目建設與后期分配管理并重。
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推進陜西保障房工程進度的一項有力措施,自2011年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就制定了《陜西省住房保障工作評價考核暫行辦法》,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每月對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情況進行考核排名,每月排名結果通過省內主要媒體向社會公布,每季度召開點評會,點評各市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的措施。將年底考核結果作為省委、省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依據。對當年沒有完成住房保障目標任務的市政府和省政府部門,不得評為優秀等次。《暫行辦法》的實施,有力推動了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2011年我省11個市(區)均提前完成了全部目標任務。
在對各地保障房建設的月度排名考核中,過去主要考核開工、竣工情況,今年陜西首次把入住率納入考核體系,這項指標占到15%的比重,在各項考核指標中占分最高。同時,對任務基數進行調整,由以前2008-2010年的全部目標任務加2011年目標任務的一半,調整為2008-2011年的全部目標任務。在前不久公布的陜西今年第二季度保障房考核中,寶雞市排名第二,其中其入住套數得9.83分,入住率在其13項考核指標中得分排第二,這也充分說明,入住率在考核中的分值對地市的排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次的考核不僅采取“月排名、季點評、年度考核”等措施,每月對各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進展情況進行考核排名,每季度召開點評會,點評各市進展情況、分析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的措施,并將考核結果通過省內主要媒體向社會公示。同時這一考核排名對地市來說還有著一重意義,省政府為獎勵先進,將拿出3.56億元對各市進行獎勵,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作為地方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完不成任務的,實行“一票否決”。這種真金白銀式的獎勵扶持,對于地市的積極性作用更大,而保障房入住率的考核力度,無疑將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抓理念:保障房與城鎮化的相互推動
隨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深入,地方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認識也在悄悄發生著轉變。
“保障房建設不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時還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設如果同縣城建設、重點鎮建設和移民搬遷工作有機結合,就能夠推動縣域城鎮化發展。縣城和重點鎮作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戰場,如果能夠通過建設功能齊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的保障性住宅小區,讓群眾享受與城市一樣的服務設施,既能有效吸引搬遷的居民入住,也可為第三產業提供發展空間,進一步拉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城鄉統籌。”省住建廳村鎮處董景民在談到保障房與新型城鎮化的相互作用時如此說。
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探索中,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要將保障房建設作為重要抓手,緊密結合舊城改造、新城建設,重點鎮、重點縣城建設,農民工進城,移民搬遷等工作,努力促進城鎮化進程。在保障性住房項目選址時,應充分考慮城市現有的基礎設施狀況,首先考慮依托城市建成區的學校、醫院、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大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的區域優勢,以方便中低收入群體生活、居住。將公租房安排在企業周邊,重點解決區內企業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同時依托企業周邊的配套設施,不再重復建設。與此同時,住房保障部門也把保障性住房作為城鎮化的重要推手,相互借勢,相得益彰,降低城鎮化成本,在保障房建設中,與城鎮規劃充分結合。一方面,保障房建設有利于安置失地農民,為農民進城后安居樂業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把保障房建起來,通過保障房小區的規劃建設,促進了農村地區道路、排水、排污、燈飾、綠化等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改善了村鎮面貌,提升了環境,增強了招商引資的吸引力,讓來此落戶的企業減少了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