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得很嚴格,但記者在走訪養殖戶時發現,一些養殖戶并未在出欄前一周停止用藥。“肉雞在37天的時候,已經長到4斤多了,如果因為得病死一片,就賠大了。”李強說。
朱毅表示,在畜禽養殖中,抗生素濫用是可能存在的,因為我國對禽肉含有抗生素的檢測并不嚴格,很容易導致抗生素超標禽肉流入市場。
不過,抗生素在畜禽養殖中的使用,已慢慢得到相關部門的注意。2011年9月,農業部就曾發布消息稱,為提升消費者對畜牧產品的信賴,擬計劃全面禁止在動物飼料中添加抗生素。
洋雞、土雞都在快速生長
而這次“肯德基45天速成雞”事件為什么引起大眾如此強烈的關注甚至反感呢?“大眾的知識儲備和現實情況出現了巨大的反差,”科學松鼠會成員瘦駝告訴記者,正是由于這種反差,才讓消費者聞此消息非常不舒服。“消費者感慨于雞肉速成的時候,怎么不想想超級稻呢?”山西省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張李俊對記者說,水稻畝產突破900公斤,這個生長速度放在以前,也是人們難以想象的。
白羽肉雞,作為一種“快大型肉雞”品種,正是由產自英國的白洛克雞,經過一代代雜交育種改良,才于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出現在歐美國家。
而白羽肉雞從誕生走向興盛,則是由于市場拉動。1952年和1954年,肯德基快餐與麥當勞快餐相繼成立。因白羽肉雞的肉質特點適合烤制、烹炸,于是伴隨快餐業的興盛,規模化大型養雞業急速擴張。
上世紀80年代,白羽肉雞被引入我國。隨后,肯德基和麥當勞也分別在1987年和1990年進入中國市場。“市場需要,以及生長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白羽肉雞在我國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逯言告訴記者,白羽肉雞與豬、牛等家畜相比,是最節糧的畜禽產品,“1.8斤左右的飼料,就能轉化為1斤雞肉。”
在這種快餐業急速擴張趨勢的帶動下,“我國快速跟進美國工廠化農業規模化養殖模式。”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因為這種養殖模式的生產效率極高,傳統的散養模式被指責為落后的養殖方式,而逐漸被市場所拋棄。
于是,出欄時間最短在100天以上,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散養土雞,漸漸被白羽肉雞所取代。后者被放入規范化的養雞棚中,喂養統一、高效的飼料,注射、服用計劃中的疫苗和藥物,以前者幾倍的速度生長,并最終被送入生產線。
據公開數據顯示,1984年,肉雞長到2.0kg體重需49天,而到2010年卻只需34天,26年間縮短了15天,平均每年縮短大約0.58天。受其影響,我國的本土雞也加入快速成長浪潮。“現在的黃羽肉雞就是雜交育種改良,78天就能出欄。”張李俊說。
重塑過去“吃草的牛肉”時代
“現在的雞已經不是雞了,是肉坨。”鄭風田說,快速生長的肉雞,已經喪失了它區別于其他畜禽的口味。在記者采訪中,一些養殖戶也表示,自己不敢吃親手養出來的肉雞。
鄭風田的憂慮,不僅在于雞肉口味的喪失。他曾親眼目睹養雞場雞舍內擁擠的景象,“封閉的、高密度的養殖環境,催肥飼料喂養它們快速成長,讓我感覺這些雞很脆弱。”
在他看來,封閉、密集的養殖環境,會讓雞的疾病變得更復雜,抗病藥物使用增多。“工廠化養殖,追求高速度、高成長、高利潤,安全問題就難以解決。”鄭風田說,自從看了養雞場之后,他自己就很少吃雞肉了。
此次走入輿論風暴眼中的白羽肉雞,已經不是第一種被賦予“速成”一詞的畜禽了。28天即可長成出欄的櫻桃鴨,以及6個月就能長到200斤的豬,都曾給人們的肉類消費帶來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