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記者徐硙、羅沙)28日10時22分,河北省唐山市市轄區、灤縣交界發生4.8級地震,29日5時,相同區域又發生3.2級地震,兩次連續的地震引起人們強烈關切,并對該地區地質活動是否有越來越活躍的趨勢產生疑問,為此,新華社記者采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對上述問題進行解答。
問:為何判斷這兩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余震?
答:余震是在大地震,即中強度以上地震之后接連發生的地震。可以從空間、時間以及破裂機制等方面來判斷一次地震是否屬于余震。
余震一般在主震的同一地方發生。這兩天的地震,發生地處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70多公里破裂區的中部,即屬于大地震的余裂區。
從時間上看,此次地震還處于余震明顯活動的時間段里面,是正常的余震。
問:唐山大地震過去36年了,為何還會存在余震?
答:一次主震發生以后,一般會跟有一系列余震,其強度一般都比主震小。余震的持續時間可以是數天至數百年不等。
《自然》雜志2009年11月5日發表的文章表明,板緣地震衰減比較快,可能只需幾天或十幾天時間,板內地震衰減會比較慢,可能延續數百年,這項研究結果是國際認可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7.8級地震,且屬于板內地震,因此延續至今是完全有可能的。
問:連續2日發生3級以上地震,是否說明該地區地質活動有越來越活躍的趨勢?
答:據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來監測結果顯示,4級以上地震目前屬于減少趨勢。2010年3月唐山地區也發生了4.2級地震,大家當時討論很激烈,那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余震。29日發生3.2級地震及28日發生4.8級地震都屬于余震區發生的地震。
同時,還有一組檢測數據,唐山地區1990年—1999年十年間,年均發生1—1.9級地震次數是418次,2—2.9級地震是103次,3—3.9級地震10次,4—4.9級地震1.4次,5—5.9級地震0.4次;2000年—2011年,年均發生1—1.9級地震次數是324次,2—2.9級地震是56次,3—3.9級地震6次,4—4.9級地震0.97次,5—5.9級地震0.4次。總體上看,余震已是越來越弱。
因此,這兩次地震是地球運動緩慢積累能量并釋放的過程,是正常的地質活動,唐山地區地質活動處于穩定狀態。(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