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向你(單位)公開此信息”、“目前僅限于內部使用,暫不能向社會公開和查詢”……指著6份書面復函上不約而同使用的類似字眼,云南省大眾流域管理研究及推廣中心(以下簡稱“綠色流域”)項目官員陳渝說,“這些回復幾乎什么都沒說。”
2011年8月云南省陸良縣鉻渣污染事件發生后,一直關注金融業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關系的民間環保組織“綠色流域”向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省銀監局和云南省環保廳提出了政務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為肇事企業及其關聯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信息及貸款情況,以及金融監管部門與環保部門針對這一污染事件的信息協作情況。
同時,“綠色流域”還與23家環保組織一同向16家銀行發出公開信,詢問其與肇事企業的信貸業務關系。陳渝表示,此舉是為了了解鉻污染事件背后的利益鏈條及云南省相關部門落實中央綠色信貸政策的情況。
3個政府部門婉拒信息公開申請
2007年,我國開始實施綠色信貸政策,要求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境違法的企業和項目進行信貸控制,各商業銀行要將企業環保守法情況作為審批貸款的必備條件之一。環保部門要向金融機構通報企業的環境信息,而金融機構要依據環保通報情況嚴格貸款審批、發放和監督管理。
2011年6月,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的兩名承運人偷偷將5000余噸劇毒鉻渣廢料隨意傾倒在山坡上,造成當地農戶77只牲畜死亡,繼而該企業被曝出還有數萬噸鉻渣被露天堆放在南盤江畔。這起惡劣的環境污染事件發生之后,環境保護部對陸良縣所在的曲靖市實施區域限批,這是環保部門開出的最嚴厲的行政懲罰手段。但不久之后就有媒體報道,鉻渣還未清理,肇事企業云南省陸良化工實業有限公司竟已部分恢復生產。該企業法定代表人徐建根也公開表示,“將在近期啟動中小板的上市計劃”,“污染這個事,其實對我們沒有什么影響”。
這令長期關注綠色信貸政策的“綠色流域”工作人員十分憂心。
陳渝說,“我們希望了解,環保部門是否向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系統報送了肇事企業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信息、環保設施竣工驗收信息和環境違法信息?人民銀行是否向環保部門提供了企業的融資信息?云南省銀監局是否對商業銀行進行了風險提示,對銀行與肇事企業之間的信貸活動進行了監督?”
但申請過程曲折艱辛,陳渝與同事們歷時一個月才將政務信息公開申請信制作成符合要求的格式,被各部門受理。又經過了兩個月的等待,才陸續收到答復,但回應內容讓他們很沮喪。
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回復說,為陸良化工提供貸款的銀行信息及貸款情況“涉及企業商業秘密”,按照相關規定不能公開。而環保部門至今沒有向中國人民銀行提供任何有關肇事企業的環保信息,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至今也沒有向環保部門提供該肇事企業的融資信息,所以這兩類信息也不能公開。
云南省環保廳稱,“雖然我國目前建立綠色信貸機制,我廳會同人行昆明支行啟動了這項工作,但由于網絡技術、銀行融資信息使用范圍等問題,還沒有建立起固定的可查詢的信息共享渠道。目前,我廳只是定期或不定期向銀行系統通報環保專項行動掛牌督辦企業、接受行政處罰企業的信息。關于企業的貸款融資信息,銀行系統還沒有向環保部門提供過或征求過意見。”收到“綠色流域”的政務信息公開申請后,“我們主動與人行昆明支行進行了咨詢,銀行方面的答復是,目前銀行系統的征信系統已初步建立,但目前僅限于內部使用,暫不能向社會公開和查詢。”